后勤服务中心
5月注意预防登革热、手足口病、食源性疾病、肠道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脑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
信息来源:后勤服务中心 作者: 时间:2025-05-06 08:59 阅读次数: 发布:疾病防治

07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一种由SFTS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该病自2009年在中国首次发现,可影响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但以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为主,尤其是农民等户外工作者。

传播途径

蜱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蜱种如长角血蜱进行。

直接接触:人与人间可以通过接触被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而传播。

临床表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

极期: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如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神经系统症状等。

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持久的疲劳或其他并发症。


健康建议:

避免蜱叮咬是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最有效措施,包括穿着覆盖全身的衣物,使用驱虫剂,以及在蜱虫高发季节和地区进行身体检查。

风险提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出血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特别是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下一条: 丙肝:隐匿的"沉默杀手",早筛早治是关键!

  • 企业微信号

  • 学校公众号

  • 学校视频号

  • 事业单位
  • 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