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名师专访】聂锐新:推进内涵发展锻造体育精神
信息来源:人事处 作者:肖海珍 时间:2017-06-26 14:44 阅读次数: 发布:教师风采

策划人语:学校自升本以来,经过各届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2017年是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年,也是推进高校转型发展以及党建工作提质年,值此学校发展建设重要时刻,党委宣传部策划了“名师专访”系列报道,对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比较突出的教师进行专访,呈现他们在各自专长的领域所取得丰硕成果,展现他们在伴随学校发展中的成长与长成之路,以助推学校进一步发展。

1.jpg

聂锐新,云南玉溪人,1986年参加工作,二级教授,主要从事篮球教学与体育教育教学方面研究。“云岭教学名师”、“云南省教学名师”、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云南省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篮球裁判委员会副主任、篮球国家级裁判员、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清晨,微冷,天刚泛白,红塔山林间鸟鸣声又如往日般准时响起,鸟声划过天空,落在运动场上,在空阔浩际的天宇下,运动场早已准备好迎接师生们的到来。此时,一个高大的身影如约出现在环形跑道上,他极其熟练地做着各种热身动作,随后围着足球场跑起步来。一会儿,体育学院的学生们陆续来到操场,集合完毕。那个高大的身影也刚好跑完既定圈数,便有序地带领同学们开始了每天必做的早操训练。他就是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院长聂锐新教授,只要不是狂风暴雨,只要没有外出,他必定坚持亲自带着学生出早操,而这一坚持竟达数十年之久!虽春华秋实,四季更替,聂老师两鬓已染霜,但那坚持的身影依然挺拔,体育的精神更加饱满。

因“名师专访”有幸与聂老师交流,交谈中他就学院传统、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地方、运动健康、民族体育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和蔼可亲,谦虚低调,思路开阔,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修养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体育教育和研究的人,他一再强调体育精神对于个人、学校乃至民族、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廖鹏飞(以下简称廖):近年来,因为科研的压力,教学任务的繁重,关于高校教师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话题不时成为热点,对此,您是如何看待教学与科研两者关系的?

聂锐新(以下简称聂):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通过科学研究,老师把掌握到的最前沿学术成果和专业发展信息,以及自身研究心得与体会带到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大量前沿学术信息和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做科研能让自己在专业领域不断精进,逐渐形成广博的知识体系和独到深刻的见解。这样一个上进有内涵的老师面对学科知识自然游刃有余,也多半会获得学生的爱戴。而一个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老师要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创新,其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同时,身在一线课堂,用研究的视角看待教学,便能真实而及时地触及和发现很多新的教学现象,从而触发学术研究兴趣,形成教学研究新方向。如此,教学与科研就会形成良性互动,他们在本质上并不是冲突的对立面,反而是事物相成不可分离的两面。

现在教学改革流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花样翻新的教学形式,如果教学缺少真正的内涵,教师缺乏真实的本领,就会影响这个老师这门课程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当然,人的时间和精力的确有限,如何在科研和教学之间实现平衡,是考验高校教师的一道难题。它需要个人合理分配好时间,在浓厚兴趣和无功利心态的支撑下,以忘我的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惟其如此,舍得付出和倾倒,才能获得回报和收纳。

其实专业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关键是看个人是否把本专业搞通弄透,如果真正理解了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本质特征,自然就会主动去分析研究。

廖:在中国,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都贯穿其中,尤其是到了大学,还设有专门的体育学院和各种体育专业。应该说,体育教育在中国现代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想请教的是,在大学,发展体育运动对于学生、学校乃至社会国家有何重要性?

聂:在高校,竞技体育和公共体育是大学体育教育的两条腿,各自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竞技体育来说,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是一种关于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以及团结互助性等竞技精神的锻造,它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和内涵的磨炼。竞技体育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让学生体验公平与规则的重要性,养成责任感和规矩意识,这些东西是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另外,竞技体育中,学生经历成功与失败的磨炼后,就会坦然接受生活中的打击与苦难,知道遭受挫折后该如何面对和走出。这样的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将会更大。如果这些体育精神焕发在学校中的每个人身上和每个角落,那么,这所学校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推而广之,整个社会文明的程度将会大幅提升。如果仅仅只是锻炼身体,而缺乏竞技体育的内容、规则和精神,学生就无法感受体育所蕴含的真正魅力和精神。学生只有在切身参与到竞技体育的活动中,其体会和认知才会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因此,在高校,除了要完成基本的公共体育教学外,竞技体育还应更加重视。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体育精神,这所学校便没有活力,不倡导体育精神的学校,未来发展希望不大。当今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体育发展,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统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使更多人享受运动快乐、拥有健康体魄。人民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国家必将充满生机活力。”可见体育在提高全面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和谐上,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廖:多年来,您一直担任着体育学院院长等行政职务,事务繁杂。但依然坚持给学生上课,据您的资料统计,从1986 年工作至2015 年,上课超过了一万多课时,涉及公共体育和专业体育的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体操、篮球裁判、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云南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等十多种课程。据说,更为难得的是,只要您没有出差,几乎每天都坚持带领学生上早操。那么,在您看来,教师上课和出操到底意味着什么?

聂: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身为一线教师就应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最根本的职责就是教学,就是把课上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尽管多年来,我担任着学院各种行政职务,但只要时间和精力允许,我都坚持在教育一线,我认为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和义务。作为院长,更是要身体力行,为老师和学生树立榜样。

几十年来,每天清晨,6点40分,只要不是狂风暴雨,无论春夏秋冬,我会准时坚持带领学生上早操。可能这在全国众多高校体育院系中并不多见。不管上课还是出操,其实就我自己来讲,并不觉有多么辛苦,因为对运动的热爱和形成的习惯已经成为生命的自然状态,参与其中其乐无穷!同时,对学生来讲,早操可以让学生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形成守规矩讲纪律的个人修养,是体育精神培养的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有效的形式,是体育专业最基本的内容,是衡量一名体育学生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

廖:就我所了解的情况,现在的体育学院师生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一些体育竞赛和教学大赛中经常斩获大奖,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等方面也成效显著,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各项实力也比较突出。然而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据说各方面都还比较薄弱。那么,您作为体育学院发展的见证者,多年来体育学院主要因为什么而取得长足发展?

聂:我从1986年参加工作从事体育教育,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一路走来,从未离开过玉溪师院。在刚参加工作时,体育学院当时还叫做体育部,教师队伍严重不足,教学设施和场地还十分落后,学术研究更是薄弱。伴随着这些问题直到2000年初,我开始担任体育系主任一职,当学校还一时无法解决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等问题时,我就积极倡导教师首先要做好自身“内涵”发展的储备,要在教学技能、学术研究等方面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软实力。

到了2002年,为强化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我们体育系就与成都体育学院展开了合作。利用成都体育学院广阔的学术平台,邀请当时国内体育界有名的专家和学者对我们体育系老师进行科研、教学和管理上的指导,帮助我们就如何开展学术研究、如何策划论文选题和写作、如何开拓新领域的研究、如何建设体育学科和专业、如何发展体育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训练。通过那段时间与成都体育学院的深度合作,极大提升了我们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论文发表从最初的增刊发到了正刊,从一般刊物进入到核心刊物,课题项目研究也从校级到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不少老师经过悉心指导和自身努力,也很快确立了自己独到的研究领域。这大大提升了体育学院的科研实力,改变了体育老师因为科研成果少、科研质量不高导致的难以晋升职称境况。也是因为那段时间的积淀,体育学院逐渐形成了一支有内涵、有实力、敢担当的教学团队。

当时体育学院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全省其他高校发展情况,提出了以网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三小球”为突破口,来逐渐形成学科发展建设的优势。经过数年的建设和培育,体育学院“三小球”的成绩在全省已经是数一数二。同时,在“三小球”的带动下,传统体育项目如田径、篮球、足球等也随之发展,得到了同行和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学生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也在同类院校毕业生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我想,体育学院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体育学院一直以来开放办学、未雨绸缪、踏实做事、发展内涵的优良传统息息相关。现在体育学院实行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运动训练竞赛、社会服务”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四位一体”应用型基层体育人才培养为模式,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廖:这些年来,从国家到精英乃至民众,都深刻认识到文化强盛才意味着国家才能真正强大,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其中体育文化是大文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云南是少数民族大省,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您认为民族体育及其文化未来发展和前景如何?

聂:我认为体育形态就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存在形式,体育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必须同样得到传承和发扬。在聚集着大量少数民族的云南,有着极其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样式,这些丰富的体育样式中蕴藏着同样丰富的体育文化因子,它们对当前体育运动项目和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补充和丰富。因此,民族体育当然具有存在的价值与现实意义。在调查研究中,少数民族体育不仅起到锻炼和娱乐的功能,还能够让本族群人与人之间更加和睦相处、友善以待,甚至还对本族群独特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气质起到延续和传扬的作用。虽然很多少数民族的体育样式难以在整个社会获得推广,但其蕴含的体育精神和大众体育却是相通相连的。高校作为体育运动和文化精神推广和传承之地,有责任有义务去发现发展、研究保护、推广弘扬那些有价值的民族体育运动。我们体育学院在推广少数民族体育工作中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获批建立了全省高校中唯一一个云南高校少数民族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站。

廖:随着全国高校改革发展的步伐,我校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应用型师范大学为目标,作为玉溪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您能谈一谈体育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做了哪些工作?

聂:玉溪师院作为一所师范院校,从建校开始,就为地方教育输送了大量的师范类应用人才。体育学院也不例外,自办学开始为云南省内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基层体育人才,并为省、市选派了多名运动员,代表地方参加全省、全国各级各类运动会和比赛。此外,学院为地方各单位、系统的体育比赛选派教练员、裁判员和指导员,全力协助地方承办各级、各类赛事。同时,承担大量具有服务性质的体育培训,并建设了若干培训基地。如全省的篮球裁判培训基地、全国足球夏令营培训基地等,为地方体育产业发展与赛事的顺利举办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在合作培养方面,体育学院与玉溪市体育局共同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站;与玉溪市体育运动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打通高职高专到本科的学历通道,为地方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积极推动地方体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在玉溪市大力推动科教创新城的大好时机下,学校正积极主动发挥着人才高地优势,加强加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就体育学院来讲,应该借助学校在争取市委省委支持发展的机遇中,内联外引,积极与成都体育学院、华中师大等高校构建深度合作模式。事实上,省外不少高校也很愿意合作,因为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玉溪处于辐射东南亚南亚的交通枢纽地,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我校在境外联合办学和招生上具有优势,加上跨境民族之间的体育交往和文化研究,对他们具有很大吸引力。所以在校际间的框架协议下,体育学院在推进具体合作项目中大有作为。同时,巩固已有的联合培养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完善培养机制,加强与更多知名大学的硕士生联合培养工作。

廖:您是如何看待学校即将面临的高校本科教育审核性评估这一重大任务的?

聂:学校即将面对的“审核评估”是我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契机。通过评估这个契机,全方位多角度以审核评估标准对照当前教学,从而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积极进行整改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二级学院作为教育教学的直接承担部门,是审核评估的重中之重,院系老师要主动积极借此机会,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自查,对需要完善的地方一一进行解决,真正达到以评促建的效果。学校经过多年发展和积淀,校园环境不断美化,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师资力量逐渐增强,并成长了起来了一批在省内外甚至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学校应借助审核评估之际,从上到下形成发展共识,把优势与亮点聚集起来,形成发展动力,提高广大师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廖:最后,您对于体育学院未来发展有何预期?

聂:在学校领导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按照“目标导向、发扬传统、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培育优势、打造特色”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力争把体育专业早日建成云南省一流骨干学科和硕士授权学科。

上一条:【名师专访】陈爱林:究生命之由来,肩人民之嘱托 下一条:【名师专访】郭巍: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 企业微信号

  • 学校公众号

  • 事业单位
  • 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