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名师专访】陈爱林:究生命之由来,肩人民之嘱托
信息来源:人事处 作者:肖海珍 时间:2017-06-26 14:45 阅读次数: 发布:教师风采

策划人语:学校自升本以来,经过各届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2017年是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年,也是推进高校转型发展以及党建工作提质年,值此学校发展建设重要时刻,党委宣传部策划了“名师专访”系列报道,对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比较突出的教师进行专访,呈现他们在各自专长的领域所取得丰硕成果,展现他们在伴随学校发展中的成长与长成之路,以助推学校进一步发展。

1.jpg

三月的学校,樱花绽放,春色满园,全国人大代表陈爱林博士正在首都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笔者怀着忐忑的心情,微信问询他离京回滇后是否可以接受专访,陈老师爽快应约。几天后,在学校成立不久的古生物研究中心见到了刚从北京回来的陈爱林,走进他的办公室,满眼都是堆满屋子用来盛放化石的蓝色标本盒,本来就不宽敞的空间再加上三人在一起办公所必备的桌椅书架等,整个办公室显得拥挤而狭窄。热情的陈老师见我到来,一边赶忙客气地挪椅倒水,招呼坐下,一边说他全国两会后正在忙着准备有关两会精神的传达和宣讲。那是陈老师第一次应邀接受采访,我们围绕陈老师的两会建议和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交谈,但因他事耽搁,陈爱林专访只好延后一期。四月,海棠依旧绽放,美丽的校园更加生机盎然。距离上次采访已一月有余,再加上内容需要补充,只好再次约访,当我第二次走进学校传习馆古生物研究中心的办公室时,依然受到了陈老师客气地接待。在两次畅快的交谈中,让人感慨陈老师不仅科学研究做的精深,而且人文修养也十分深厚。

两会建言:高端人才如何培养,“孔雀”西南不飞东南

说到刚过去不久的全国人代会,陈爱林仍掩不住兴奋之情,因为在2015年人代会第三次会议上,他所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提高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博士研究生待遇的建议》,2017年3月被正式纳入国务院工作报告中。谈起当时为何要向中央提交这个建议时,同样是做基础科学研究的陈爱林博士告诉笔者,通过长期多方调研,他发现由于高校读博费用偏高,博士生活补贴不够,使得一些极具创造潜力的优秀学生被西方国家以低廉的奖学金挖走,造成巨大人才流失,或者因生活压力,靠承接学术以外的工作赚取生活费,精力不能用在学术研究上,直接影响了国家高校高端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此次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把提高博士研究生待遇作为今年完成的一项工作任务,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对于推动科研创新具有长远作用。除了高端人才的培养,陈爱林还对东西部地区人才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进行了调研,发现一些西部高校的人才建构令人堪忧。他认为,西部高校科学实验设备陈旧落后,研究经费不足,科研平台不高,很难引进高端科研人才,即使引进了,也很难长期留住,最终还是“孔雀东南飞”!针对这一难题,陈爱林在两会上建议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给予政策上的特别扶持,尤其是在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平台建设的的支持力度上要加大加强,为西部地区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创造条件。

谈到担任人大代表的履职情况,陈爱林很是自豪。自2013年3月参加第一次会议到今年的第五次会议,他独立和领衔提出代表建议15件,范围涵盖世界遗产保护、抚仙湖保护、原始森林保护、珍稀动物保护、西部教育投入、人才培养政策等等。特别是,在第一会议间隙,他勇敢走上主席台,向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祥总理汇报澄江化石和抚仙湖保护的意义和面临的困难,来自基层的真诚声音,打动了中央领导,欣然为他签名纪念。在云南代表团全会上,刘云山常委列席会议,没有安排陈爱林发言,为争取汇报,会议结束时,他守在门口,递上了澄江化石图册,刘云山常委认真听取他的汇报,表示要到云南看看国宝。在各种场合,陈爱林都不放弃,都不忘记云南人民的的嘱托,积极向各界人士介绍玉溪,介绍澄江化石和抚仙湖的保护,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各种资料亲自递到外交部、财政部、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文化部等中央部委主要负责人手中,2016年,澄江化石的专项保护经费也从每年五百万元增加到一千五百万元。

作为人大代表,陈爱林每年都提交3件建议,认真履行代表职责。不过对于正值科研高峰期的陈爱林来讲,这项工作与科学研究在时间和精力上产生是否存在冲突?面对这个两难的问题,陈爱林承认,除每年出席全国人代会和列席省人代会外,还要参加全国人大的代表培训,省市人大组织的专项视察、调研,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调研座谈,还要抽出时间调研,准备人代会的建议,需要占去三个多月时间,的确会影响科研的时间投入,不过专业人士能通过社会工作这个渠道,把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社会发展力,从而形成知识到决策的转化,扩大了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为社会发展实实在在做一些专业的事情。从这一点来看,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兼职一些社会工作,会更有利于科研价值的真正实现,而且在广泛的参与社会实践中,还能及时调整科研方向,让科学研究与现实发展结合的更加紧密。

基层经历:忆往昔,峥嵘月岁稠

关于西部科研和人才问题的深入思考,与他长期在西部地区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密切相关。1995年南京大学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毕业后,就一头扎进了澄江古生物化石的科研工作中,直至2015年调至玉溪师范学院。在这整整二十年的科研历程中,澄江化石地的每一个山头,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都浸染了他的汗水。

在基层从事科研工作中,面对经费的短缺,行政事务,陈爱林尽力守护科研的纯粹性。科研工作虽单调而枯燥,面对脚下土地里有待解决的生命起源之密码,怀揣科研的理想和对生命源头探索的神圣感,让他充满了力量。在科研的人生路上,单调但不寂寥,幸有名师指点和良师益友帮助,陈爱林与导师侯先光教授,与澄江化石研究大家舒德干院士、陈均远教授,已故云南省古生物学家蒋志文教授等诸多先生结下深厚友谊,先后参加他们主持的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与寒武纪大爆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云南东部地区澄江动物群及其生态环境”和“澄江动物群的时空分布及岩相古地理”、“澄江动物群演化意义及其相关环境研究”等六个研究项目,发表古生物学术论文10篇,第一作者SCI收录三篇。发表世界遗产文化论文8篇。参与编写学术专著4部,科普作品4本。研究成果荣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玉溪市优秀社会成果二等奖、玉溪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玉溪市申遗先进个人等多项奖励。宏大俞元虫化石的发现和命名得到古生物同行科学家的高度评价,为研究原口动物到后口动物的进化提供了关键证据,新华社作了专题报道。在澄江动物化石群的保护利用方面,2003年,陈爱林撰写的《借东方日内瓦新东风,作澄江帽天山大文章》论文,是澄江化石申遗的先声。在申报世界遗产方面,作为古生物专家,多次参加向IUC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教科文住北京办事处、国家住建部、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申遗汇报、协调和接待工作。作为申遗专家组成员,全程陪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专家帕特里克·迈克基维尔教授和莫哈·塞非亚·莱马教授现场考察、评估,回答专家疑问,圆满完成任务。在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承担专业技术工作,向与会代表和专家宣传、解释澄江遗产地的价值与保护,顺利通过申遗投票表决。在立法保护澄江化石遗产方面,是“云南省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条例”和“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的法律条文起草专家。与他人共同创作的科普电影《生命大爆发》申遗期间作为重要宣传影片,营造了良好的申遗氛围。两次带队到国外展出澄江动物化石群,有力的宣传了澄江动物群,扩大了玉溪的影响。在澄江工作期间推动和完成了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实施,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规划和实施,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世界遗产的申报。在博物馆工作方面,完成两个澄江动物群展厅的布展工作,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为评估遗产地价值展示方面提供了范本。

在不断成长中,他从一个古生物研究的理学学士通过自己的不断求学深造变成为了一名古生物研究的博士;从一个古生物专业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学界不容忽视的研究澄江生物群节肢动物、脊索动物和海绵化石的专家。因为科研的出色、工作的努力以及在研究领域的较大影响力,2012年入选了云南省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2013年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至今,今年3月,他又担任云南省人民监督员。其中,也许能让陈爱林一生都值得骄傲的是,在他的全力推动下,让澄江化石遗址作为自然遗产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陈爱林的成长与蜕变的之路,正是历经了一番寒彻骨的打磨后,才最终迎来扑鼻的梅花之芳香。

高校工作:现而今,迈步从头越

到了高校这个更高科研平台后,陈爱林迫切希望在科研及科研转化上有新的突破。刚到玉溪师范学院工作不久,他的“澄江生物群海绵化石精细解剖学”研究项目就成功获得了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对于刚刚成立的古生物研究中心,作为筹建负责人的他,有着较为详细的发展规划。他认为,我校位于滇中腹地玉溪,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特别是澄江化石在古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是全国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竞相争夺的研究对象。目前,我校正在向教学应用型大学迈进。因此结合地方资源,创造相应的研究条件,建设一流的古生物研究机构,以澄江古生物化石资源为龙头,开展恐龙、古植物等古生物化石研究,带动我校相关学科建设,为玉溪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他设想,近5年内达到以下目标: 3年内有省级项目突破,5年内有国家级项目突破;5年内发表2-4篇质量较高古生物学术论文;5-10年左右建成独具特色的校内古生物博物馆和古生物实习实验室;地质遗迹保护方面有相应理论成果,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一批人才;古生物旅游产品的研发方面取得初步成果。

陈爱林基于自己长期以来的研究,打算先带领他的研究团队,联合校内数信学院计算机人才、传习馆的美术人才,合作攻关澄江古生物化石虚拟现实技术,从而带动科研向信息产业的转化,进而让玉溪旅游文化提档升级,让产品走向国内市场。他说,虽然玉溪澄江帽天山蕴藏着宝贵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但截至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古生物学术研究本身,对社会大众包括玉溪本地人的科学普及和教育却是缺失的。他接着谈到,“到高校工作后,一方面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在学术本身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另一方面,将致力于把取得的古生物研究成果,转化成大众能够理解接受的科普知识进行广泛传播。如果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古生物化石和环境的复原中,实现人与古生物的逼真互动,那么就能够让枯燥的古生物知识有机会走入大众的视野,这对于古生物知识的有效传播和科学普及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如何实现这项规划,他认为可以整合学校现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通过项目参与,深入了解古生物知识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学生能力提升。面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研资源,玉溪师范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占据天时地利的条件,应尽力在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上形成特色专业和教育方向,实现高等教育和研究与地方独特优势资源良性互动。

诗意人生:在唐诗宋词中获得研究灵感

回想当初专业选择,似乎有些历史必然。他说,“在高中时,文理科成绩均衡,都有兴趣。他因考虑到就业,便选择了理科。”不过从小对传统文化热爱,到了大学不但没有减损,反而在南京大学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中,得到了良好的熏陶。他饶有兴致地谈起当时的选课情况,选修了包括戏剧学、训诂学、中国古代文学等一些中文系课程,上课几乎都坐在前排,十分认真地听讲作笔记。直到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有增无减,在他家里的书架上,除了大量自己研究领域的专业藏书外,还有不少文艺类的书籍摆放其间,包括《百子全书》《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读史方舆纪要》等传统文化书籍,这类阅读让他在自然科学研究之外,得以用微观精神做事情,用达观精神看人生。

陈爱林不仅喜欢读诗,有时情到深处还写诗,“晨看生命史,思宇宙无情。夜读牡丹亭,慨人间有爱。”写出了生命匆忙更迭的无奈和人间大爱流传的乐观;“闲步校园,虽冷风凛冽,在学堂之翼,但见一泓池塘,波平如镜,池边早树,嫩叶与枯枝齐竞,更有微花,凌寒吐艳。信步山顶,层岩叠嶂,考之源流,寒武之砂,历岁月干锤百炼,已成岩峰。思来岁月久远,学堂干万,大例居城阙之中,喧嚣尘尘,坐寒武而列其上,坚挺如此斯,唯吾校耳。”简洁凝炼之语,既是学校对他的吸引,也是他对学校特殊的感情。

陈爱林觉得对于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在枯燥之余,以文学进行调剂,其实是对科学理性思维的平衡,从而避免思维局限和极端发展。某种意义上,文理科虽研究领域不同,但思维能够互补和联通,也许还会对科研有所启发,所以,学文的不妨看点科学书籍,学理应该读些文科作品。他还举例,说科学与艺术两种思想结合的重要性,比如文创产品开发,仅有科学支撑而无艺术涵养,很难想象枯燥乏味的产品会得到市场认可;仅有艺术支撑而无科学指导,也很难想象胡编滥造的产品会被市场接受。如果有人像齐白石一样用画虾的艺术精神去完成澄江“奇虾”化石家族的创作,难道还做不出有艺术和市场价值的文创产品吗?

面对枯燥的科研工作,说起自己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科研的动力时,陈爱林沉思了一会说道,“一个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应发挥个人特长,全力做成一件事情,在世不负此生。对我而言,能够选择古生物研究这个领域是幸运的,因为澄江化石资源给自己提供了发挥研究专长的巨大舞台。有人曾对自己说,一棵树不能吊人一辈子,但澄江这棵大树可以让你吊三辈子,其意在说明澄江化石群所蕴含的科研价值值得自己为之奋斗一生。”2010年2012年,他两次得到德国美因茨大学全额资助做高级访问学者。说起这些经历,他深有感触:“美因茨大学穆勒教授至今70余岁,仍然奋斗在生物硅纳米技术的科学大海中,共发表2000余篇论文,成为该领域第一人。2009年穆勒教授参观澄江化石后,对澄江化石地情有独钟,邀请我到他的实验室做访问学者,现已合作发表了一篇澄江生物群海绵化石的论文,一篇正在修改。这种追求科研前沿领域的精神一直激励我,是我内心永不停息的动力。”

最后,陈爱林动情地说,“在我退休的时候,玉溪师范学院传习馆的二楼能储满澄江化石,那么,我的人生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上一条:【名师专访】张汉东:用灼热的生命创造人神共舞的艺术天堂 下一条:【名师专访】聂锐新:推进内涵发展锻造体育精神

  • 企业微信号

  • 学校公众号

  • 事业单位
  • 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