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气由热转凉,昼夜温差逐渐加大,空气湿度变化明显,这样的环境为多种传染病的滋生与传播提供了温床。流感、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传染病如同“不速之客”,随时可能“不敲门”就闯入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免疫力较弱的儿童和老人更易受到侵袭。别慌,这份全面的秋季传染病防控指南,助您筑牢健康防线。
一、认清秋季常见传染病“真面目”
(一)呼吸道传染病“军团”
1.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发,起病急骤,高热可达39℃甚至更高,伴随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还可能有咳嗽、咽痛等呼吸道表现。它通过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商场极易快速扩散。
2. 水痘: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是“元凶”,初期会有低热、乏力等不适,随后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充满液体的水疱,伴有明显瘙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飞沫传播,儿童是主要“受害者”。
3.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导致,以腮腺肿胀、疼痛为典型特征,有时还会波及颌下腺和舌下腺。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飞沫飘散,健康人吸入就可能被感染。
(二)肠道传染病“小分队”
1. 手足口病:肠道病毒中的“坏分子”作祟,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臀部出现皮疹或疱疹是显著标志,部分患儿会发热。它可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和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
2. 诺如病毒感染:诺如病毒传染性极强,一点点病毒量就能让人“中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是常见症状,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更常见。常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也可经接触感染者的呕吐物、粪便等传播。
3. 轮状病毒感染:也叫秋季腹泻,轮状病毒是“幕后黑手”。起病急,先有发热,随后出现频繁腹泻,大便呈蛋花样。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
二、筑牢个人防护“堡垒”
(一)手卫生是关键防线
勤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按照“七步洗手法”,从手掌到手指缝,再到手腕,每个部位都要认真揉搓,至少洗20秒。如果没有流动水,也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在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咳嗽或打喷嚏后,都要及时洗手。
(二)养成良好呼吸道习惯
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防止飞沫四溅。避免用手直接遮挡,因为手上可能沾染病毒,再触摸其他物品就会造成传播。用过的纸巾要及时扔进垃圾桶,并洗手。
(三)保持个人卫生整洁
勤换洗衣物,保持身体清洁。不与他人共用毛巾、牙刷、餐具等个人物品,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