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学校首页 >> 正文
【感动玉师·杏坛耕耘】陈爱林:执放大镜勘地层 持化石标本授真知
信息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廖鹏飞 编辑:新闻中心 审核:新闻中心 时间:2025年09月19日 14:20 阅读次数: 发布:新闻快讯

前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玉溪师范学院这片教育沃土上,一支支优秀团队、一位位卓越教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无私的仁爱之心,书写着教育的动人篇章。

值此第41个教师节,我们满怀着崇敬与感激,推出玉溪师范学院优秀团队和教师先进事迹系列报道。通过他们的动人故事,来感受那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以汲取前行的力量,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本期(2025年第4期)聚焦陈爱林:执放大镜勘地层,持化石标本授真知。

5.1亿年前的世山虫化石泛着黑亮的光泽,陈爱林教授手持放大镜,指尖拂过化石表面的棘刺纹路,围在身旁的学生们屏息凝神,“这枚化石不仅藏着寒武纪生命演化的密码,更藏着‘坚守’二字的答案。”陈爱林的声音温和却有力量,一如他多年来在古生物科研与教育领域的深耕。

一、在寒武纪地层里垦荒

“地方院校做不了前沿科研?我偏要在澄江的化石层里,刨出一条路来。”陈爱林用科研成果兑现了这句承诺。从2020年在 Science Advances 揭示节肢动物演化权衡,到2024年在 Communications Biology 破解微网虫“九眼”之谜,再到2025年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将世山虫研究推上 Science ,玉溪师范学院的名字,首次与云南大学、英国杜伦大学并列在这一国际顶刊的作者单位栏。

这份突破,始于一次意外发现。2019年,陈爱林和团队成员在昆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野外考察,在一处裸露的寒武纪地层中,他的目光被一枚黑色的圆形化石吸引。“当时觉得它和已知的动物化石不一样,表皮的棘刺排列太规则了。”为了弄清这枚“怪化石”的身份,他把它小心裹在棉纸里,放进蓝色标本盒,一存就是四年。每次整理标本柜,他都会拿出来端详,“像养孩子似的,总盼着它‘开口说话’”。直到2024年,与云南大学张喜光、杨杰团队合作,借助扫描电镜和数学分析技术,再加上英国杜伦大学 Martin R. Smith 博士的演化生物学视角,团队终于揭开谜底:这枚世山虫并非此前确认的软体动物,而是身体辐射对称,体表长着骨针的开腔骨动物,那些被误认的“刚毛结构”,不过是埋藏时矿物质结晶的假象。

在这之前,他用7年时间破解的微网虫谜题,让学生们看到科研者的韧性。1991年就登上 Science 封面的微网虫,因躯干两侧的九对蜂巢状骨板,被传为“九眼怪虫”。陈爱林跑遍澄江生物群各个化石点和检查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玉溪市博物馆的藏品,收集到10余枚化石,其中三块身体骨板重复的标本成了关键,“新旧骨板叠覆,且上面一层小,下面一层大,是正在蜕皮的罕见化石,微观结构可以与现代水熊虫表皮骨板对比,这说明骨板是保护躯体的‘盔甲’,不是眼睛!”2024年这项成果发表时,《人民日报》作了特意报道。陈爱林第一时间把报道和化石标本带到课堂,“科研不是坐在实验室里空想,要蹲在野外找证据,更要耐住性子求答案”。

最让学生们动容的,是他为保护化石的拼命。20世纪90年代末,帽天山磷矿开采让化石层千疮百孔,陈爱林看到矿渣里混着断裂的化石,当场红了眼眶。面对“砸饭碗”的警告和“半夜敲棒棒”的威胁,他没退缩,继续向媒体反映情况。直到2004年“三个保护”的出台,关停了化石地周边11个采矿点,他才松了口气。

二、让远古生命走进课堂

“陈老师的课,没有枯燥的理论,而是‘会讲故事的化石’。”在玉溪师范学院,陈爱林带领团队开设了7门通识课,从《自然历史》到《植物化石鉴赏》,每一门都透着他的“小心思”。课堂上,他会举着拇指大的昆明鱼化石,告诉学生“这是5.2亿年前的生物,见证了人类生物学祖先的诞生”;实验室里,他教学生用改装的篆刻工具修复化石;野外实践时,他带着学生步行8公里进山,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在山坡上辨认地层,“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寒武纪给我们的课本”。

他的课堂,还藏着文理交融的巧思。书架上除了《古生物学》,还整齐排列着《二十四史》《牡丹亭》,他常给学生念自己写的诗:“晨看生命史,思宇宙无情;夜读牡丹亭,慨人间有爱。”在讲“化石修复”时,他会聊篆刻的刀法;在分析生命演化时,他会引用《道德经》里的哲理。“学理科的不能少了人文素养,就像研究化石不能只看形态,还要懂它背后的生命故事。”有一次,学生问他,“搞古生物这么冷门,怎么坚持下来”,他没讲大道理,而是指着化石,“你们看,这些五亿年前的生命,因为我们的研究被更多人看见;而你们,也能通过发现和创造,让自己的人生有独特的价值”。

就连他的人大代表经历,也成了育人的素材。2013年,他在全国人代会上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澄江化石保护情况;2015年,他提交的“提高博士补助”建议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故事,让学生明白,科研不只是发论文,还要有社会担当;学习不只是考分数,还要有家国情怀。

三、让坚守成为最好的教材

陈爱林的身份从澄江县文化馆的标本管理员,变成玉溪师范学院的教授、古生物研究中心带头人,但不变的是他对“科研”与“教育”的双重坚守。有学生回校看望他,带着自己在野外采集的化石标本,“陈老师,当年您带我们找化石时说‘每块化石都有故事’,现在我也想把这些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

这句话,让陈爱林想起1995年的自己。那年他从南京大学古生物地层学专业毕业,放弃南京的工作回到云南,在旅行社做了半年“数日历”的工作,直到看到澄江化石的报道,才找到人生方向。“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把热爱的科研事业和教书育人绑在了一起。”现在实验室里还放着当年用的放大镜和地质包,“这些老工具提醒我,科研要接地气,教育要暖人心”。

夕阳西下,古生物实验室的灯光亮了起来。陈爱林还在给学生讲解世山虫化石的扫描电镜图,学生们的笔记本上,除了元素数据曲线图,还记着他说的话:“五亿年的化石能保存下来,靠的是自然规律的巧妙组合;你们的梦想能实现,靠的是当下的耕耘和不断地坚持。”青春学子与远古化石的对话,是陈爱林最珍视的教师节礼物,也是他杏坛耕耘最好的回响。

上一条: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义勇军进行曲》的历史光影 下一条:玉溪师范学院在2025年第九届“九州杯”全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中喜获佳绩

  • 企业微信号

  • 学校公众号

  • 学校视频号

  • 事业单位
  • 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