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这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志愿服务,无私奉献,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扎根勐海、勐腊县的乡村中小学,助力云南省边境县的教育事业发展。近年来,4批次共计80名“春雨志愿服务”学子,16位教授、副教授、博士担任实地指导教师,累计为28所乡村中小学开展1万3千余学时的教学,组建美育社团40多个,为当地教师举行美育培训10场,培训教师300余人次,用实际行动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让美术学院美育浸润行动青年学子备受鼓舞,大家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内容,联系自身支教实际展开热学热议,坚定为“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全国革命老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力量。

2022级美术学专业版画工作室苏艳华(勐海县西定乡曼佤小学):
作为美育浸润行动志愿者,我们响应号召奔赴边疆,在促进当地教育发展、民族团结、兴边富民和稳边固边中发挥积极作用,也历练了自己。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为我们指明方向。我愿以青春为笔,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用奋斗绘就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绚丽青春篇章。
2022级美术学专业雕塑工作室杨馥榕(布朗山乡九年一贯制中学分部结良小学):
当我阅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不仅给予我鼓励,更展示了支教行动背后当代青年高尚的精神追求与可贵的价值取向。在物质丰裕的时代,一群年轻人选择走向艰苦的偏远地区,用知识照亮学生们的未来,这种选择本身就是对浮躁功利社会风气的有力反驳。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位支教老师都是文明的使者,每一节支教课堂都是希望的种子,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则是照耀这些种子茁壮成长的阳光。教育的真谛正在于此——它不仅传递知识,更传承精神;不仅改变个体命运,更塑造民族未来。
2022级美术学专业书法工作室马露(勐海县勐混镇小学):
在第四批“浸润计划”志愿服务活动中,我来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任教于勐海县勐混镇小学,并担任三年级、四年级的美术老师。参加支教志愿服务以来,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规划。感谢学校给予我这样一次锻炼机会,让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让我更加坚定了走进基层、奉献青春的决心。
2022级美术学专业书法工作室付龄慧(勐海县勐遮镇中心小学):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是认可,更是激励。支教的日子里,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努力给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希望,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成长。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用爱陪伴孩子们成长,为边境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
22级美术学专业书法工作室李笑微(勐海县勐宋乡中学):
参加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深远意义。踏入这片热土,崎岖山路与孩子们澄澈的目光形成强烈对比——他们来自哈尼族、傣族、拉祜族等不同民族,眼中跃动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外界的想象。这段支教经历让我明白美育从不是临摹范本的复刻,而是唤醒深埋于红土地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铸魂育人”的嘱托,在孩子们举起笔时有了具象表达。当教室外墙被民族彩绘点亮,我深知美育浸润不仅是技法传授,更是让山里的孩子擎起文化火把,在赓续与创新中找寻生命的璀璨坐标。
2022级美术学专业油画工作室刘仕茗(勐腊县勐仑中学):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字字千钧又饱含深情,让我读懂了"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当"到西部去"的号角与"强国有我"的誓言相遇,青年志愿者们用知识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用青春丈量祖国山河的辽阔,在帕米尔高原播撒着教育的火种。这封跨越千山的回信,不仅是对支教者的亲切勉励,更是对全体中国青年的时代召唤——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芳华,用教育之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级美术学专业油画工作室李思芳(勐腊县第一中学安宁学校):
在第四批“浸润计划”志愿服务活动中,我来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任教于勐腊县第一中学,并担任高二年级组的美术老师。当面对年龄与自己相仿的学生,会想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否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这反而让我在每次的备课过程中都能够更加沉淀下来巩固旧知识,学习新观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中所说,我们投身边疆教育的青年们,为祖国边疆教育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一份历练与成长。我很开心自己当初能选择前来边疆参与支教活动,将自己微薄的力量投身于边疆教育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同时也为我的人生之旅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2级美术学专业雕塑工作室芶华超(勐腊镇中心小学):
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令人动容的精神力量。看着孩子们纯真而朴实的笑脸,我感觉志愿支教服务让我完成了一次自我价值的重塑,我也更加明白了青春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生命的精彩不在于享受,而在于创造,我会用青春的热血浇灌着偏远地区的希望之花。
2022级美术学专业油画工作室韩瑞琪(勐腊县瑶区中心小学):
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我备受鼓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连,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无论未来身处何方、从事何种工作,都要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以奋斗之姿,在祖国和人民需要之处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2022级美术学专业中国画工作室徐根美(勐海县勐遮镇嘎拱九义小学):
习近平总书记对支教队员在边疆教育、民族团结、兴边稳边等方面贡献的肯定,让我看到了青年力量在祖国建设中的闪耀。“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这句嘱托不仅是对志愿者们的激励,更是对我们所有人的召唤。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提升本领,以奋斗之姿投身于国家建设,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
2022级美术学专业中国画工作室杨晓丹(勐腊县勐捧中学):
作为一名参加“浸润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在西双版纳的支教生活让我真切体会到教育的温度与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这不仅是一句嘱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边疆的课堂上,我努力把知识传递给孩子们,也把理解与关爱播撒在他们心田。虽然条件艰苦,但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让我明白了坚守的意义。支教的每一天,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与成长的积累。我愿以教育为桥梁,用实际行动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光与热。
2022级美术学专业油画工作室周怡林(勐海县民族小学):
参加美育浸润计划来到西双版纳,我感受到了国家对边境地区学生学习的重视。总书记在信中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让我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在美育浸润行动春雨志愿支教服务的最后两个月里,要更加努力地练就过硬本领,不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将专业所学转化为生动的美术课程,为当地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促进民族团结,彰显出新时代青年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
2022级美术学专业版画工作室卢青叶(勐海县打洛镇中学):
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志愿者的回信对青年志愿者扎根边疆、奉献教育给予了肯定,让我更加坚定了支教的初心。在“美育浸润行动春雨志愿服务”实践中,虽然基层教育非常的艰辛与不易,但我收获了孩子们纯真的爱与成长的喜悦,自身也得到了极大的历练。深切体会到教育对边疆孩子的重要性——它不仅传递知识,更承载着点亮梦想、播种希望的使命。
22级美术学专业书法工作室杨云琼(勐腊县民族小学):
当我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强调青年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时,内心满是触动。这与我自己的支教经历产生了强烈共鸣。这段经历,不仅是付出,更是收获。我学会了坚韧,懂得了责任,更收获了孩子们纯粹的爱。我们在服务中得到历练和成长,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2022级美术学专业中国画工作室袁梦叶(勐腊县南腊中学):
在支教的日子里,我深刻体会到“立德树人”的分量。面对渴望知识的乡村孩子,我不仅传授书本知识,更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让我倍感责任在肩,也激励我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格。未来我将继续以青春之我,投身教育事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教育是一场幸福的遇见。一批批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春雨志愿服务”学子奔赴西部,守护“三区”,投身教育,奉献社会。他们是美丽中国乡村振兴最靓的青年人,他们是教育传播肩负重任最美的践行者。他们在践行“教育受益者反哺教育”的志愿中,遇见了伟大的时代,锤炼了幸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