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学校首页 >> 正文
【学在玉师】 成长故事:外语学习经验与AI时代应对
信息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杨鸿玲 倪芬云 陈紫荆 罗爽 魏莲珠 编辑:张莉 审核:新闻中心 时间:2025年04月28日 08:36 阅读次数: 发布:师生风采

AI时代,外语学习已进入“人机共舞”新阶段。当AI 24小时陪练对话、瞬间翻译文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业规划?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需要学习外语吗?如何高效掌握一门外语?怎样在学习中实现自我突破?今天,让我们跟随大学生记者团学生记者杨鸿玲、倪芬云、陈紫荆、罗爽、魏莲珠同学一起走近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们,了解她们学习外语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

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教学中心外景,新闻中心董正福摄

方法与技巧:学用结合和融汇贯通

若用两个关键词概括缅甸语专业沈玉婷同学外语学习心得,那便是“读听写”和“用”。在沈玉婷同学看来:“‘读’是外语学习的基础,如学母语一样是第一步;‘听’至关重要,有外教授课时,通过‘听’能发现自己发音的问题并训练听力;在学习过程中,规范书写同样不可忽视;而‘用’是重中之重,学习语言最终就是为了能在实际场景中运用”。

资料图:朱组改同学(左一)代表2024级新生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在国内学外语最大的困难是语言环境的缺乏”,来自英语专业的朱组改同学认为。国内学习环境相对于目标语言国家的沉浸式语言环境有较大差距,这可能导致学生口语表达和听力的不足。面对这种困境,朱组改同学表示,可以创造相应语言环境,如参加“英语角”活动,多与外教交流;同时,应用好网络资源,如看电影,电视剧,听英语广播等;还可以寻找“学习搭子”定期练习口语。

底气与自信: 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

“语言是桥梁,文化是根基 ”“AI能翻译字面意思,但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感同身受!”正如沈玉婷同学所说。对外语学习者而言,AI无法替代对隐喻、典故的人文解读,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文化解码者、情感连接者或许更适合一些。将语言能力嵌入非遗传播、国际商务等真实场景,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资料图:沈玉婷同学参加第二届高校缅甸语短视频大赛获奖证书,受访者供图

在沈玉婷同学看来,外语学习最大的挑战是从“学”到“用”的转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场景是非常关键的。为此,在玉师学习期间,她把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非遗项目为载体,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获得省级立项;通过缅甸语讲解进行短视频创作,展示祖国大好风光和文化故事。

挑战与突破:构建不可替代竞争力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外语学习如何保持专业优势?“学外语别怕AI抢饭碗——会查词的是机器,懂文化的才是人才!”“AI能辅助查词译句,却难解俗语深意,缺乏文化洞察力”“AI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局限,如它对乡言俚语等可能并不了解”“机械翻译可能导致文化意象偏差”。

“广泛积累知识,发挥人类思维优势,才是在未来就业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将外语学习和其他专业相关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面对AI浪潮,在学生记者随机采访过程中,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们分别给出了自己心里的答案。

诚然,语言学习从未只是工具性训练,它是文明对话的桥梁,更是思维革命的载体。在AI时代,真正的语言掌控者,既能驾驭技术红利,更懂得在文化深海中汲取智慧,最终实现“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跃迁。

(学生记者| 杨鸿玲 倪芬云 陈紫荆 罗爽 魏莲珠 指导教师|董正福)

下一条:名师讲座赋能青春使命,思政课堂激扬奋斗精神

  • 企业微信号

  • 学校公众号

  • 学校视频号

  • 事业单位
  • 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