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7日,玉溪师范学院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名誉馆长、二级教授张汉东,应邀为云南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云南版画人才培训”进行专题授课。

张汉东教授为玉溪师范学院二级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主任,获云南省云岭文化名家、云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等称号。

上午的讲座以“本土文化自信”为主题,张汉东教授以极具云南特色的“瓦猫”切入,生动描绘了“做猫人”与“买猫人”视角下民间匠人的独特审美,揭示了瓦猫独特造型之美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基因与民间审美智慧。随后,他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以被誉为“南碑瑰宝”的《爨宝子碑》为例,深入解读了其稚拙笔画中凝结的汉字演变密码与古人对文字的独特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张汉东教授对画面的形式与构成进行了系统总结。他强调,丰富不等于杂乱,画面元素需多样且各司其职,通过节奏与层次的变化形成有机整体;统一亦非单调,关键要在多样元素间找到内在关联,使之能在主题的统摄下和谐共存。他特别指出,“画眼”的设置至关重要,它是画面的核心支点,既能凝聚元素力量,又能瞬间抓住观者视线。张教授表示,要创作动人心魄又富有视觉张力的作品,创作者必须深深扎根于情感与文化的沃土,同时精研画面形式设计与构成逻辑,做到文化深度与视觉表达的统一。

下午的环节聚焦于学员作品指导。依托扎实的专业积累与敏锐的艺术感知,张汉东教授对每件作品进行了深入点评。他不仅准确指出了每件作品的潜在优势,也剖析了其中需完善之处。张汉东教授的点评具有专业性,又有启发性,有效帮助学员厘清了创作思路,深化了对创作背后原理的理解,清晰地看到了作品的拓展空间。他话语中传递的信任与期望,增强了学员的自信心。

本次授课与创作指导,极大地激发了学员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课后,学员围绕创作理念与表现手法展开深入思考,努力创作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品质的力作,积极回应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时代命题与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