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学校首页 >> 学人风采 >> 正文
【名师专访】赵芳:以强健的生命力向着理想的方向努力
信息来源:宣传部 作者: 时间:2018-11-16 10:21 阅读次数: 发布:学人风采

策划人语:学校自升本以来,经过各届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学校建校四十周年,值此学校发展建设重要时刻,校报陆续刊登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代表性的教师,呈现他们在各自专长的领域所取得丰硕成果,展现他们在伴随学校发展中的成长与长成之路,以助推学校进一步发展。

1542334728674344.jpg

赵芳,1995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为云南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玉溪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云岭文化名家。主要从事中国工笔画的创作与研究。

赵芳:“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应专注地做几件事情,我不敢发展任何其它的爱好,惟有画画是终生的爱好!一直做一个有理想有生命力的人,无论任何年龄,以强健的生命力向着理想的方向去努力,你最终会到达理想的彼岸,成为你理想中设定的那个人。”

赵芳老师印象

与赵芳老师初次见面,记得是在玉溪日报社挂职的某年深秋,那时秋意正浓,淡黄的枝叶随风飘舞。印象中,赵老师穿着一袭素雅长裙,戴着一条淡黑色的围巾,亭亭而立于报社门口,端庄秀雅,让人不禁想起周敦颐笔下莲花形象,不染尘俗,遗世独立。由于我调到师院不久就被派往报社挂职,经介绍赵老师才知道我和她是同事,或许是因同事这层关系,与赵老师的交谈便显得亲切而自然,虽只有简短的几句话,但仍能真切感受到赵老师秀外慧中、腹诗自华的气质,尤其是那真诚而善意的笑容,让人印象深刻。

从那以后,偶尔会在一些会议和活动中遇见,遇见也只是礼节性的相互致意,未有过深入交流。尽管如此,每一次所见产生的视觉认识以及关于赵老师的他人讲述,乃至包括她那高贵而典雅的绘画作品,都在不断印证和丰富着初次见面时赵老师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个深具东方古典气质、超然洒脱、个性独具、充满生活温度和生命张力的女性,在她的身上能发现重庆巴蜀女性独立执守的文化基因,也能看见在云南红土地上孕育而成的包容淡雅的精神品性。

然而,时光悠悠,熙熙攘攘,虽同在一个单位,几年过去,却难有向赵老师请教问道的机会。幸运的是,校报策划“名师专访”系列文章,要对学校在各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老师进行深度报道,借此契机,终于有了走进赵老师艺术和精神世界的机会。在约访过程中,或因出差,或因参会等种种原因,皆未能与赵老师当面交流。我想,作为老师、画家、学院领导和家庭成员的她,在社会和家庭担当中,要在众多身份的转换间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实属不易。然而,赵老师繁忙之余,并未忘记专访事宜,打电话表示歉意,让我拟一个采访提纲发至其邮箱,她会在周末的时候对提纲上的问题进行文字答复。很快,赵老师把写好的文字发到了我的邮箱,当我迫不及待的打开文档阅读之时,我庆幸地认为,未能当面采访或许是一个美丽的错过,因为,赵老师文字言说的能力丝毫不逊于她那支优美的画笔,阅读她的文字和欣赏她的画作同样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那充满灵性和理性又具有文气和法度的字词间,一个更加立体的形象跃然纸上。现将画家赵芳教授关于艺术创作、教育教学等文字内容整理如下,与诸位共赏。

坚守与创新

赵芳教授走上绘画的艺术道路,与她同样作为画家的父亲和童年生活在艺术气息浓郁的环境中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其家学渊源以及童年周遭生活对她的影响甚大。父亲作为一位美术工作者,其同事、朋友和学生基本上都从事着与艺术相关的工作,那是赵芳童年视野可以接触到的最直接的经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当对艺术心路进行回顾和反观时,才越发觉得浸淫在当时那样艺术环境中,对她的人生走向起到了关键作用。赵芳的父亲来自重庆,从小经受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加上身体多病,使赵芳父亲身上有一股清癯的文人气息。父亲对于艺术有着相当的执着与勤奋,不管身体如何劳累乃至无法承受,绘画依然是他忘却病痛最好的良药。父亲对赵芳的影响不仅在于绘画技法上,更在于精神上。赵芳继承了父亲的血脉,那种从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来的对人生价值体认的力量,才是代代相传最为重要的根源。

从她开始学习中国画到现在27 年的历程中,中国画这一画种是与她精神内向需求最接近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典雅的书卷气是中国绘画的传统品质,在坚守传统中一定要有自己的传统视野和立场。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中有以“淡”为宗的传统,其思想来源于庄学和禅学,关注由老庄“虚”、“静”、“明”之心所关照的清明澄澈的世界。而“淡”在绘画中,除了传达意境与形象的艺术性,它更由知识化成人格与性情而出现,成为了她艺术创作的根源之一。但仅有人格和性情,并不能创作出作品来,还要有技巧的钻研和澄练,这对于每一个创作者来说,都曾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她认为,在创作上获取精神的满足感,只有在破除了技巧的局限性以后才可以得到,忘其技巧,将技巧融入于性情,不以技巧本身出现,而以性情出现,最终成为了每个人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品格,“画如其人”如此而来。“画如其人”,阅读赵芳的画作,画者与作品之间竟是如此妥帖,人与画都自然流淌出一种雅丽醇厚的古典艺术气息。

大学毕业后的二十多年创作历程中,因为每个阶段的需要和诉求不同,赵芳在艺术攀爬的路上经历了很多次探索和突围。刚毕业那时,她认为自己还只是在绘画边缘上徘徊,也是第一次意识到绘画中形式语言的重要性。直到去北京进修,才对绘画的构成、材料、技法、色彩有了全新的认识,从那时起,赵芳便真正开启了艺术创作之路。而在其后的几年间,是赵芳追求“术”的时期,绘画的肌理、特殊效果和材质成为她作品表达的重点。不过,她认为“术”始终只是艺术的表面,过分追求会让作品失去了“真”。于是,赵芳果断放弃了那些曾经让她以为荣耀的东西,而是以最简单的“形”与“色”来满足画面的需要,因此,那个时期她的作品以静物和小品为多。如果纵观回溯历来各个时期的作品,她认为从早期创作开始,有很多潜意识中的个人精神状态已经通过作品被昭示了出来,只是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与思想的脉络,没有深入思考过通过作品如何传导自己的思想,没有显露出画背后应有的那个人。

对自身艺术历程的梳理,进一步触动了她对艺术的深入思考,她认为任何艺术实践,必须在高扬理想的驱动下,站在历史和人文的高处进行审视和反思,如此思想才能升华,作品才具内涵。她的《云中歌》系列只是开始,画面中的情境构成、物象组合、色彩表达,乃至虚实处理,由紧到松,是一种可以驾轻就熟掌控画面的状态。而更为重要的是她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建构了一个思想框架和依托,不断向里填充内容,使之饱满,不断衍生出持续的相关联的创作,逐渐形成了个人的艺术脉络和观点。于是,《风过虚空》系列由此诞生,飞鸟是作为一种时间的线索存在,让它贯穿于历史人文的时空中,联结起人类的情感和观念。借助经典意象,使思想与观念得到延伸,引发人们对于人文的、宗教的、历史的更深思考。当思想打开,工笔也突破了其固有的传统范畴。而在这样观念的关照下,世界五千年的历史即被置于其中,一切可以为我所用。此时的“术”已退居到“道”之后了。

兼容与并修

赵芳的画作中,有不少以中国文学中的词牌来命名,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她的创作获得统一,体现出了赵芳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艺术创造力。她认为词牌本是词的格式,原本是作为填词用的曲调名,词牌字数有两字、三字到七字不等,字面和意思都非常优美,意味无穷,例如两字的:疏影、踏月、横云,三字的:如梦令、碧云深,四字的:月上海棠、不如归去。寥寥数字,意境深远。她的一批以静物为主的小品用的正是三字的曲牌名,三字词牌名字面十分规整,对应一组尺寸相当、内容相近的小画,既成组成系列,同时也借它的命名提升了作品的意境。而且画名与作品相合又相别,反而可以引发一些画外的想象。那些带有浓烈古典文学气息的词牌名,暗合了赵芳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和体认。赵芳认为,作为一个绘画者首要的是陶养精神,对于中国画的创作者来说,向来倡导内外兼养。内在的涵养,一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品格的导向,一是中国美学体系为绘画者打造的深厚根基,由此才能对表达对象作美的观照。而外在的陶冶,也扩充了内在的精神,使表达对象经过沉潜提炼。这样由内外修养所得的艺术形象,通过技巧在纸、绢、布等媒材上得以创造。内外皆有,正是她自己艺术创作的追寻,对内的凝敛对外的体悟,在表达中思维并提炼现实,作品才更具精神指向性和艺术趣味性。

对于任何一门艺术,性别不同也是造成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作为极具风格特征的画家,赵芳画作除了题材选取的独特外,其呈现出细腻、婉约、优美、独立等女性风格特点。对此,赵芳十分认同自己的女性角色,她以为生理差异和从小被投射的心理性别暗示,女性的特质就早已被定位。她认为自己的作品必定与自身作为女性的心性相关,先天和后天养成的世界观,已为她的作品打下了注脚。不过,她强调作为一个绘画者,性别身份只是一个参照系和标签,是在社会语境里构建的对象,作品风格的形成更多是作为个体在世界中的探索。她并不否认有时候女性身份提供了全然不同的视点,男性艺术家和女性艺术家都脱离不开自身性别与生俱来的特质,意志力、忍耐力、感受力、思维力,包括鉴赏力都由此有所不同。女性艺术家可以选择多种手段表达自身,创作的类型和手段可以与性别无关。

赵芳作为云南代表性画家,其绘画题材和风格独具特色,与云南本土文化也深有联系。她的绘画题材涉及人物、花鸟、静物,这些似乎更能走进她的内心,成为她表现的对象,这也使得她作品呈现多种风格和面貌。法国著名作家丹纳在《艺术哲学》的开篇即说,一个艺术家许多不同的作品都是亲属,好像一父所生的几个女儿,彼此有显著的相像之处。那么,赵芳那些静置在椅背上的裙装、没有鸟的鸟笼、相偎而行的火烈鸟、诸多文明铸造的雕像等等,表面上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都是赵芳想去探究的艺术生发点,它们代表画者而发声,成为其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在赵芳画作中,与云南本土文化关联最大的是她所创作的少数民族人物图像。云南少数民族是最具本土特征的艺术资源,是云南绘画者最得天独厚的表达素材。她画得最多的是云南彝族和傣族,一个粗犷,一个柔媚,这两种相对的美学风格正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性格表征。他们于赵芳来说,不是民族风情的猎奇,而是真正饱含七情六欲的人,是与画者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人,是能够让艺术家倾注情感的人。赵芳之所以喜欢画云南少数民族人物,正是因为他们血脉里流动着这样的情愫。

“玉溪画家群”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是一个突出的存在,而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又是其核心力量,赵芳作为玉溪市美术协会主席和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副院长,对于地方美术的发展和学校学科建设都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在她看来,玉溪画家群作为地方美术现象来说并不多见,这个群体在多年的发展中,以其良好的态势,在国内各级美术作品展览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这样一个具备积蓄勃发力量,拥有众多优秀人才的画家群体来说,艺术创作的图式和脉理与中国美术的发展状态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和竞争力,并具现代精神品质和艺术品质的玉溪美术新格局。玉溪师院美术学院作为“玉溪画家群”的核心力量,应该利用学院团队所具有的专业性、学术性和前沿性,积极承担起了地方美术的社会性和服务性工作,努力为玉溪文化产业注入高品质的文学艺术原创力量和智力支持,增强文化产业的源头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地方文化经济建设提供文化参谋、咨询、决策意见、策略,使“玉溪画家群”能够真正为弘扬本土、丰厚本土、提升本土艺术水平做出贡献,凸显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责任与担当

对于从教之路, 1995 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的赵芳,在玉溪师范学院从教至今已有20多年,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累累硕果,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当谈及“教师”这个称谓时,赵芳觉得从教得越久,反而越发珍视“教师”这个称谓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教师的职责和个人的教学有了更多的反思。从前只是期望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无论是绘画的史论还是技法,甚至个人关于艺术的思考,一股脑地传导给学生。但是,后来却发现这样培养的学生只练到手,没有练到心,学生缺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旦离开了老师,离开了学校,就很难进步。她认为教师的职责不是去灌满一桶水,而应是点燃一团火,激发学生对知识和专业的学习欲望,激发基于兴趣的内生动力,培养出对人生、对艺术勇于探索的勇气和批判反思的思维,这样才能塑造出学生的艺术品格。好的艺术品格,自然能陶铸心灵,使其对真善美有个人的思辨和判断,从而达到对人格的塑造。这也是她近些年来努力践行教师职责的理想和方向

当前中国各高校正在进行转型发展,关于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地方高校的共识,多年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的赵芳对此十分重视。对于美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她认为还是要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科建设中的中心地位,探索和改革高端美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将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通过基础素质性课程、发展性课程、综合创作课程、本土化课程、艺术教育实践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完善,解决传统课程设置中的专业范围过窄、技术色彩过浓、人文和职业素养培养滞后的三大弊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形成。特别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满足学生艺术实践和毕业实习的需求。通过学科平台的教学实现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及工艺的传承,培养学生整合、转化、创新的实际能力,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艺术创造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学校这几年来正全力申报硕士点,美术学院作为学校主要申报单位,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已经有了成熟的思考和对策。赵芳作为美术学院的副院长,深知责任重大,她认为在取得已有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思考还存有那些不足和问题。对照国务院学位办《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的要求,申报硕士点的美术学专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学术队伍建设上还需努力,尚需一定比例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以及在国内本专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二是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立项率不高,缺乏核心期刊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重量级的专业奖项;三是缺少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奖。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应大力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设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机制和专项经费,努力缩小与国内同类学科引进人才的收入差距。现阶段,美术学院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机制,下大力气培养一批具备相当学术实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增强梯队的可持续发展。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提升,现已有5 名教师在读博士研究生,这些中青年教师将成为美术学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后备人才。此外引导教师积淀科研成果,挖掘研究方向,集中资源,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布局,加大对项目申报前期的培育力度,提升主持高水平科研项目的能力,以及研究的后续支持。力争在国家人文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高级别科研奖励和教学成果奖励有新突破,提升学科建设高度。同时,以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为基础,积极开展与省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积累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经验,围绕行业及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产学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早日成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

上一条:“讲好玉师故事 助推申硕工作”(第一期)——科研育人 下一条:【名师专访】张汉东:用灼热的生命创造人神共舞的艺术天堂

  • 企业微信号

  • 学校公众号

  • 事业单位
  • 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