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聂耳故居。 本报记者 陈飞 摄
本报记者 刘祥元 杨茜 王剑钊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7月18日,玉溪师范学院举办“国歌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暨“国歌铸魂”大思政课建设联盟研讨会。田汉先生之孙、国防大学教授欧阳维,聂耳侄孙青山,国歌编曲李焕之之子、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大康,新中国国歌指挥第一人罗浪之女罗静,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求是》杂志社国际部原主任杨发喜等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们,在中国军乐团原团长、中国音协管乐协会主席于海的指挥下,唱起了嘹亮的国歌,唱出了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大家纷纷表示,要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加强学术研究,深化国歌精神阐释;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让国歌的旋律永远激荡在青年心中,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贡献。
从历史烽烟到时代回响
1935年,在民族危亡之际,田汉和聂耳两位伟大的艺术家,以笔为刀,以曲为号,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永恒的经典。《义勇军进行曲》跟着电影《风云儿女》走进大众视野,迅速成为全民族抗战的精神旗帜。1949年被定为代国歌,1982年正式定为国歌。
“国歌是国家的声音标志和象征,是民族精神的标志,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于海梳理了国歌的发展历程,他认为,在这90年里,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现在我们奔向民族复兴,国歌的命运一直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绑在一起。国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与团结精神,凝聚着新时代的我们“前进!前进!前进!进!”的奋斗意志。
“国歌字字值千金,句句是经典。”于海表示,《义勇军进行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产生了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它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雷霆般的音符,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精神基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向明系统梳理了《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期间的战歌,这些战歌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他表示,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抗战胜利的十四年间,《义勇军进行曲》《在太行山上》《大刀进行曲》等四千余首歌曲如星火燎原,响彻破碎山河。“它们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凝聚四万万同胞的血脉长城,以旋律为枪炮、以歌词为号角,在烽火中锻造了不屈的脊梁。”王向明说。
“90年后的今天,这些旋律依然激荡人心,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与时代的价值。”王向明表示,这些旋律是思政课教育的鲜活载体,是艺术创新的永恒启示,是民族精神的薪火传承,当神舟飞船载着国歌巡天,当香港回归“零秒奏响”国歌捍卫主权,“起来”的呐喊已融入芯片攻坚的实验室、乡村振兴的田野间、新时代征程的奋斗中。
加强学术研究挖掘国歌的时代价值
“我们举办国歌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就是要加强学术研究,从多学科,多维度,为聂耳和国歌故事的当代诠释贡献智慧和力量。”玉溪师范学院副校长章新表示,这次研讨会吸引了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参会,他们从多学科、多维度,为聂耳和国歌故事的当代诠释贡献智慧和力量。
“现代教育实践中,学生演唱国歌后,危机意识量表得分提升,团队协作意愿提高。”中央戏剧学院数字系戏剧系教授陈珂从文化人类学、神经科学、社会学等多维视角,系统解析《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深层建构机制。他认为《义勇军进行曲》既是历史创伤的铭记者,也是未来叙事的开拓者,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其价值内核超越了简单的民族主义符号固化,通过“危机—革新”的动态叙事逻辑,构建起历史记忆与未来想象的双向通道,为现代性探索提供了独特的中国范式。
广州华商学院特聘教授、新闻系主任原平方认为,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构建“技术-记忆-认同”的协同机制,通过AI驱动的动态传播模型、跨界叙事创新等路径,实现聂耳音乐在数字文明时代的价值重生。“借助全球同唱国歌等仪式构建跨代际记忆共同体,利用音乐盲盒等文创产品拓展产业价值链,聂耳音乐得以在数字文明时代焕发新生。”原平方说。
“人民音乐家聂耳以其激荡时代的旋律与深厚的人民性立场,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树立了不朽丰碑。”宿州学院、南宁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曾凡忠认为,今日的文艺创作正迫切呼唤聂耳艺术观中那种根植泥土,魂魄与民众同行的现实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强势回归,要深入生活的第一现场,用艺术的独特神韵表达描绘好新时代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画卷。
用国歌铸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
国歌作为国家象征,是爱国主义教育最鲜活、最有力的教材。在田汉的故乡湖南,聂耳的故乡云南,国歌的诞生地上海,都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最为生动的教材。
“我们搭建学术研究、合作交流的平台,讲好田汉、聂耳与国歌的故事。”长沙师范学院原书记、教授罗婷分享了长沙师范学院弘扬国歌精神、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实践。长沙师范学院先后建立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徐特立纪念馆、湖南省“田汉文艺与红色文化传承”社科普及基地等学术研究平台,进行学术研究,与昆明学院等交流合作,共同弘扬国歌精神,讲好田汉、聂耳与国歌的故事。
“按照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求,我们要善用好‘大思政课’。”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许瑞芳介绍,华东师范大学先后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国歌展示馆、龙华烈士陵园等具有代表性的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场馆合作共建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共同推进思政课建设。在思政课建设中,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在课程内容供给、校内外资源整合、师资力量建设方面着力;在育人方向、育人渠道上下功夫,培育良好育人环境;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以数字技术释放“大思政课”育人动能。
近年来,玉溪师范学院坚持讲好聂耳和国歌故事,围绕学术研究、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文艺展演等工作,打造了“为社会而生”学术品牌、“为国而歌”课程品牌、“国歌声中成长”育人品牌、“国歌唱响国境线”实践品牌、“时代先声”文艺品牌。
“我们聚焦问题意识,就是深入挖掘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并探索如何将其转化为新时代大学生个人成才报国的强大精神力量。”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时遂营介绍,近年来,玉溪师范学院将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以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为核心,构建“一研四传”红色育人体系,2024年入选教育部“红色文化弘扬基地”、首批云岭思政品牌。“下一步,通过‘国歌铸魂’大思政课建设联盟的成立,三校将进一步加强校际合作,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让更多的青年学子了解国歌的历史,感受国歌的力量,传承国歌的精神。”时遂营这样畅想“国歌铸魂”大思政课建设联盟。
“我们充分挖掘‘聂耳’‘国歌’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学校的理念文化,提炼了‘每天前进一点点’的办学思想,‘沿着聂耳的足迹前进’的校训和‘起来读书’前进的校风。”玉溪聂耳小学校长杨翠英介绍,聂耳小学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校园文化,通过入学通知书、新学期迎接学生的布展等,让红色文化有形有感。
此外,与会专家还围绕科技赋能、未来人才培养等话题进行研讨。大家表示,要讲好“国歌的故事”,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引导青年学子在国歌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