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学校首页 >> 媒体玉师 >> 正文
【云南日报】创新推进边境“国门文化”建设
信息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作者:景艳 高永德 孙亦心 编辑:景艳 高永德 孙亦心 审核:新闻中心 时间:2024年05月30日 08:24 阅读次数: 发布:媒体玉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这为边境“国门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云南创新推进边境“国门文化”建设,亟须探索边境“国门文化”建设的内涵、思想基础、传播特征以及如何融入西部大开发、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文化产业等问题,努力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边境“国门文化”建设——强化“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担当的需要。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云南省作为边疆省份,推动边境地区文化繁荣至关重要。围绕这一命题,《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规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持续推进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制定“国门文化”建设规划,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坚持守正创新,实现“国门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衔接,不断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文化新合作注入活力。

边境地区“国门文化”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基于“五个认同”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基于此,云南边境“国门文化”建设首先必须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次,必须融合地方文化自身的爱国性;最后,边境“国门文化”建设具备与时俱进的特性,它们都将 “五个认同”作为共同的思想基础。

边境地区“国门文化”传播力建设——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要通过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教育国民牢固树立公民意识,让各族人民不仅要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地域身份、群体身份。还可以通过讨论、辩论、案例分析、文化欣赏等途径,充分调动边境人民群众学习“国门文化”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塑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人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并让他们在互动、交流、参与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因此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与掌握,可以结合“云岭思政”品牌等文化育人功效,自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自觉践行“两个结合”,牢牢打造“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创新“国门文化”数字文化产业建设——强化“新质”教育的需要。首先,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地方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优势。以数字技术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转化为地方文化创意产品与文旅优势。能够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境“国门文化”建设亦如此。其次,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数字赋能边境“国门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内容生产、消费方式、产业格局转型升级。最后,边境“国门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是开展公共文化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影响力,协同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因此,边境“国门文化”建设应当坚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突出云南特色,推动边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创建文化睦邻示范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等内容。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创”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与内在机理研究(23CKS015)》、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红色文化融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案例研究(2023J0987)》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条:【玉溪日报】大手牵小手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 下一条:【玉溪日报】模拟法庭进校园 普法教育零距离

  • 企业微信号

  • 学校公众号

  • 学校视频号

  • 事业单位
  • 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