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学校首页 >> 正文
【感动玉师·杏坛耕耘】郭巍:杏坛耕耘四十载 丹青美育润心田
信息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廖鹏飞 编辑:新闻中心 审核:新闻中心 时间:2025年09月09日 15:39 阅读次数: 发布:新闻快讯

前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玉溪师范学院这片教育沃土上,一支支优秀团队、一位位卓越教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无私的仁爱之心,书写着教育的动人篇章。

值此第41个教师节,我们满怀着崇敬与感激,推出玉溪师范学院优秀团队和教师先进事迹系列报道。通过他们的动人故事,来感受那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以汲取前行的力量,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本期(2025年第2期)聚焦郭巍:杏坛耕耘四十载 丹青美育润心田。

九月的玉溪,阳光仍带着高原特有的温润,透过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423号名师工作室的窗棂,落在那幅雨林画作上。翠绿的叶片泛着光泽,藤蔓缠绕、光影斑驳间仿佛能嗅到湿润的雨林气息。这幅画的创作者,正是在这片聂耳之乡上耕耘了四十年的郭巍教授。作为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郭巍教授早已将“教师”与 “画家”的身份揉进骨血,在杏坛与画坛之间,走出一条以美育润心、以水墨传情的道路。

一、丹青为笔:把故乡的魂脉画进画里

从1985年拿起教鞭的那天起,郭巍的画笔就从未离开过云南的山水,热带雨林的盘根错节、花腰傣少女的斑斓银饰,都成了他在画布上为这片土地言说的最鲜活的符号。

郭巍的艺术之路,曾走过油画、版画的探索,最终在中国画里找到了独属于艺术家的语言表达。他将西方油画的浓烈色彩杂糅进传统国画的笔墨神韵之中,再以当代艺术视角予以重构,形成一种兼具地域指向性,且传统与当代交织的表达范式,让“云南风格”有了更高层级的艺术维度。2010 年出版的画集《流光清韵》便是这一艺术范式的有力实践,密叶间渗入的阳光、石上蔓延的青苔、藤蔓间绽放的野卉,没有刻意的抒情,却让观者仿佛踏入雨林深处,在宁静中感受自然的生机。而那组获第一届、第三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一等奖的《花腰女》《红荔枝》,更是将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性推向极致:身着彩衣的花腰傣少女劳作、嬉闹,银泡与樱穗的摩擦仿佛构成无声的乐章,而这份生动,得益于郭巍常年行走田野的艺术积累,以“亲历者”的眼光窥见民族的生活,再以“他者”的视角做到笔下有魂。

近年来,郭巍的创作愈发贴近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精神内核。2022年获云南省艺术名家郭巍工作室称号,并完成“为国而歌”主题创作,以聂耳《码头工人》《毕业歌》《卖报歌》《大路歌》四首作品为蓝本,用中国画形式创作出《磨砺》《栋梁》《期盼》《前行》四幅画作,让红色精神通过笔墨落地、生根、传承,显示出艺术家在文化记忆与美术语言之间进行艺术对话的企图。2024年,其版画《静谧浅冬》、中国画《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展;2025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画中热带动植物的蓬勃生机,与民族的习俗仪轨、节日欢庆相融合,表达了对故乡最深情的致敬。就连他备受赞誉的花鸟扇面,也跳出传统折枝画的框架,将雨林植物的共生关系凝缩于盈尺扇面之上,使其具有生命的跳跃与灵动。

二、讲台为壤:把美育的种子撒进心里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是郭巍40年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从最初艺术系只有3名教师、100 平方米教室的艰苦岁月,到如今美术学院成为云南省内同类学科的标杆,他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哪怕后来身兼院长之职,也从未放下过讲台。

在郭巍的课堂上,没有刻板的“教与学”,而是坚持将“观、作、史、理”相整合的沉浸式教学。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文化,他花了20多年时间,打造出一座“移动的艺术博物馆”:从麦积山石窟造像的高品质仿真品,到敦煌壁画的数字复制品,再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的二玄社复制品,200多件绘画、100多件雕塑,填满了美术学院的展厅,实现了馆史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不仅弥补了地方院校资源受限的现实难题,更具备重要的教育学意义:借助具象的物质文化载体,学生能够形成对线条、色彩、材质以及历史语境的直觉把握,从而在审美判断与技法训练之外,建立起较为稳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批评能力。

四十年来,他教过素描、色彩、油画、传统壁画、工笔重彩等近 10 门课程,培养了上千名学生,其中不少人已成为云南美术教育的骨干,学生12 件作品获国家级奖项,272 件获省级奖项。郭巍以其几十年的教育之路,亲身践行着“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准则,对青年教师,他更是倾囊相授,形成“传帮带”与制度化培养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开辟了云南美术教育的新格局。

三、担当为责:把学院的根基扎得更稳

1985 年参加工作,郭巍见证并参与了学院从专科到本科、从“小系部”到“强学院”的蜕变。如今回想起来,那些搬着画架改造教室的日子、顶着烈日去各地招聘教师的岁月,均是艺术教育之路的有力见证。

2000年玉溪师范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美术学院迎来发展的关键期。作为学科带头人,郭巍提出“学科、专业、人才如鼎之三足”的理念:关注教学与人才梯队建设,重视学科在区域文化生态中的定位,一边推动美术学专业申报国家级特色专业、云南省一流学科,一边牵头组建师资队伍。如今学院 53 名教师中,有 13名教授(含 3 名二级教授);12 名副教授;3 名云南省文化名家、教学名师;4名兴玉文化名家、教学名师;7 名硕士生导师,进一步使学院的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与地方文化发展战略紧密相连。

“管理不是管‘人’,是帮大家找到方向。”郭巍的管理风格,透露出教师的温和与学者的理性。他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制定发展规划,在他的带动下,美术学院形成了良好、高效而又不失温情的工作氛围。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美术学专业5轮排名云南高校第一,成为云南美术教育的标杆。

四、耕耘不辍:把美育的路走得更远

回顾过去,四十年弹指一挥间,郭巍的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画室里的颜料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对教育与艺术的热爱从未变过。如今,他仍会在课后留在工作室,为学生改画到深夜;仍会背着画板去雨林写生,为下一次创作积累素材;仍会在学院的展厅里,给新生讲解那些作品背后的故事。

郭巍四十年艺术创作史,以笔为介,以教为径,不仅把云南的风土人情凝刻于画面,也把美育的种子深植于一代代学子心中。更重要的是,他的艺术经历明示我们: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旨在坚守“以艺塑美、以美育人”的院训,逐步成为推动地方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

上一条:【玉溪+】胡江辉看望慰问教师代表 向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下一条:【云南美术馆】展讯|四秩绽芳华 擘画新蓝图——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成立四十周年成果展

  • 企业微信号

  • 学校公众号

  • 学校视频号

  • 事业单位
  • 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