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学校首页 >> 正文
【感动玉师•杏坛耕耘】以歌铸魂育新人——记玉溪师范学院“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团队
信息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廖鹏飞 编辑:新闻中心 审核:新闻中心 时间:2025年09月08日 11:08 阅读次数: 发布:新闻快讯

前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玉溪师范学院这片教育沃土上,一支支优秀团队、一位位卓越教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无私的仁爱之心,书写着教育的动人篇章。

值此第41个教师节,我们满怀着崇敬与感激,推出玉溪师范学院优秀团队和教师先进事迹系列报道。通过他们的动人故事,来感受那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以汲取前行的力量,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本期(2025年第1期)聚焦:以歌铸魂育新人——记玉溪师范学院“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团队。

在玉溪师范学院聂耳和国歌研传基地,收藏着1300余幅聂耳和国歌主题照片、39部音像作品、600余种著作,这些藏品承载着一代代人对 聂耳的深切缅怀,对国歌的崇高敬意,以及对传承红色基因的光荣使命。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要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作为聂耳故乡唯一的本科高校,玉溪师范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讲好聂耳和国歌故事”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组建“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团队,打造聂耳和国歌研传基地,推动其成为云南省唯一入选的教育部红色文化弘扬基地,入选云南省首批云岭思政教育品牌项目,入选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玉溪市2024年人才工作创新项目,教学案例入选教育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年度发展报告(2023)》,学生作品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本科组特等奖,让国歌精神在新时代持续激荡人心。

一、教育部红色文化弘扬基地的成长之路

2020年10月,玉溪师范学院聂耳和国歌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刚起步,“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团队就定下目标:不仅要做聂耳和国歌资料的“收藏者”,更要做红色基因的“传播者”。团队牵头人、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时遂营教授带着成员们四处奔走,从聂耳亲属手中征集日记手稿,到上海国歌展示馆对接史料,再到民间寻访聂耳音乐作品的早期版本,短短两年时间,就集齐了涵盖照片、音像、著作、艺术品等在内的1000余件珍贵资料,为基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年,基地正式入选教育部红色文化弘扬基地,此时的她已不再是单纯的“资料馆”,而是集研究、教育、展演于一体的红色育人阵地。走进基地1712平方米的空间,“为国而歌”浮雕墙再现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场景,四耳报告厅里常举办 “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相关讲座,紫艺沉浸馆则通过VR技术,让参观者“穿越”到历史时空,沉浸式感受《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烽火岁月。截至目前,基地已成为思政教育的核心联结,常年面向学校、社会开展“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的参观、报告、宣讲等活动,年均接待1.5万名师生研学,成为云南红色教育的“闪亮名片”。

基地的成长离不开“校地联动”。团队主动对接玉溪市聂耳文化中心、聂耳纪念馆等单位,共建“研、访、听、唱”协同基地;与上海国歌展示馆、辽宁省教育学院等跨省合作,共享国歌史料与教学资源;将实践课堂延伸到边境线,2023年暑假,团队组织学生带着聂耳乐谱走进西双版纳勐腊县,在国境碑前教边防战士和村民唱《义勇军进行曲》,让国歌精神在边疆落地生根。

二 、红色基地里的思政育人新实践

“以前觉得唱国歌是‘仪式感’,直到在基地里看到聂耳为修改一句旋律反复标注的手稿,才懂‘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不是一句口号,是真真切切的民族呐喊!”参观基地的同学们由衷感慨,道出了基地思政育人的独特魅力。“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团队构建起“一研四传”育人体系:以学术研究为引领,通过传承红色基因、传播动人故事、传唱爱国歌曲、传习革命传统,让思政教育从“课堂灌输”变成“沉浸式体验”。

在课程建设上,团队打造 “1+1+X”课程思政体系:“1”门“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核心通识课,“1”套覆盖大中小学的专题教材,“X” 门融入国歌精神的专业课,音乐学院将聂耳作品纳入声乐教学,美术学院开展“图像中的《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团队编写的《聂耳为国而歌》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农家书屋重点书目,成为云南多地中小学的思政读本;《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学科教学技能训练》两门课程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标志着学校课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开发的60个实践教学案例,被纳入云南省“云岭大讲堂”课程库,惠及数万师生。

基地实践育人更是亮点频仍。团队组建300余人的大学生宣讲团,年均走进社区、学校宣讲150场;打造“国歌唱响国境线”品牌实践活动,实现红色文化传播从课堂延伸至社会,累计派出229支团队3435人次,开展活动320场次,深入云南16个边境县开展故事宣讲、歌曲传唱,覆盖受众超10万人次;在玉溪聂耳小学,团队协助设计“入学第一课唱国歌”“聂耳故事小讲解员” 等活动,让红色种子在孩童心中萌芽。基地指导的诵读作品《时代先声》获全国“最佳表演作品”,“聂耳与国歌志愿服务”项目入选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项目,思政育人的“实效”在一次次实践中开花结果。

三、“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 团队的坚守与担当

“要让年轻人听懂聂耳的歌,首先得自己读懂他的魂!”团队负责人时遂营教授说。“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团队是一支跨学科队伍,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音乐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还聘请了中国军乐团原团长于海、聂耳侄孙青山等33位专家担任顾问,成为全国人数最多、研究最深入的聂耳和国歌研究群体之一。强大的研究队伍让团队收获了丰硕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揭榜挂帅”重大项目1项,出版《聂耳图传》等著作10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团队还特别注重“传帮带”,每年举办“聂耳和国歌专项课题研究”,吸引1000余名学生参与科研;与玉溪市民族中学等共建“校外导师制”,培训中小学思政教师 200 余人次。“我们想让更多人接过‘讲好故事’的接力棒,让国歌精神代代传。”时遂营说。

四、初心如磐向未来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教育部红色文化弘扬基地已成为玉溪师范学院 “三全育人”的核心平台,更成为云南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试验田”,团队正在建设的《聂耳和国歌特色数据库》,将实现史料的数字化共享;推出的“聂耳杯”全国演讲大赛,让国歌故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与辽宁、上海等地共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基地”,正积极探索跨区域红色育人新模式。

“一座城,一首歌,一个梦!”聂耳和国歌研传基地的建设,不仅是为了纪念一位音乐家,更是为了守护一种精神,那种“为社会而生”的担当,那种“前进!前进!前进!进!”的斗志。未来,“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团队将继续以基地为纽带,深化数字赋能、扩大校地协同、推动成果转化,让国歌的旋律永远激荡在青年心中,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注入不竭的红色力量。

上一条:玉溪师范学院教师王泉(第一作者)在Nature旗下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发表论文 下一条:【视频】玉溪师范学院2025级新生军训行军拉练

  • 企业微信号

  • 学校公众号

  • 学校视频号

  • 事业单位
  • 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