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学校首页 >> 正文
【凤凰新闻】美术馆响彻聂耳的歌——马金泉教授参与跨学科思政课访谈
信息来源:中国融媒产业网 作者:何静 编辑:新闻中心 审核:新闻中心 时间:2025年05月22日 10:46 阅读次数: 发布:媒体玉师

马金泉教授演唱,张文博士钢琴伴奏

2025年5月15日晚7时,玉溪师范学院美术馆内座无虚席,这座素来安静的美术殿堂此刻正涌动着令人震颤的艺术热流。在百余名师生齐唱《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歌声中拉开帷幕,通过创新的"音乐+美术+思政"跨界形式,为纪念聂耳诞辰113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玉溪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的报道中说:“本期讲堂由党委宣传部、美术学院、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协同策划,是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实践,是学校将艺术与思政结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探索,更是学校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具体实践。” 活动结束后,有观众说: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让思政教育真正活了起来,从说教变为体验,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艺术的情感共鸣与思政的价值引领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育人合力。

何:马老师,您以“银龄”学者的身份到云南将近两个学期,从刚刚踏上红土地到今天,您觉得您的思想有什么变化?

马:其实早在2013年,我曾为参加《纪念作曲家田丰诞辰八十周年音乐会》到过玉溪。在那场音乐会上,著名指挥家陈燮阳带领的上海爱乐乐团亮相聂耳大剧院。在后台,陈燮阳指挥对我说,老马今天太火了,我说那都是冲着您陈大指挥来的。说完,我两哈哈大笑。下半场演出,我和歌唱家吴碧霞演唱了田丰的《云南风情》。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让我从那时起就对聂耳故里的玉溪这块红色的土地产生了好感。

何:是啊,玉溪是聂耳的故里,又被称为“中国现代最宜居生态城市”。那次离开玉溪,是否常常怀念?

马:是的。如果用赵元任先生的一首著名歌曲来形容,那就是《教我如何不想他》。巧得很,去年四月末就在我结束了浙江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的聘期后,马上就接到玉溪师范学院的讲学邀请,当我第二次来到这块土地上的时候,才知道聂耳故里的玉溪不仅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还有玉溪师范学院这样一所师范类高校,而且玉溪师范学院还有二级学院的音乐学院。这次讲学和科研指导活动,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了音乐学院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说实话,这里的人有着云南人的质朴和纯真。不是我说大话、讲官话,他们这里的老师们真的是热爱边疆、坚守边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我看到老师们被高原日晒烤红的脸庞,我不禁被他们为国而付出的精神折服!

何:然后您又主动报名去做“银龄”师者?

马: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我讲完玉溪师范学院的公开课回到京城,玉溪师院音乐学院的范晓晶院长就电话我说有“银龄”计划,您愿不愿意到玉溪来?我当时就回答“非常愿意”。于是,去年九月开始,我就成了玉溪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到了这里,我就积极指导后进,带领青年教师、辅导青年学生。主动去听老师们的课,并以玉溪师院的名义发表文章等等。去年11月22日,坚守“自己生日之际一定要做一件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活动”的承诺,在玉溪师院音乐学院的聂耳演艺厅举办了《聂耳故里 乐动心声——马金泉教授独唱音乐会》。对了,搜狐等多家网站都发表了你撰写的报道。

何:我很关注您啊!虽然您看上去很年轻,但毕竟已近70高龄。说实话,这次听了您对聂耳作品的演绎,除了震撼,我一直在想您为什么会年龄越大唱得越好?

马:首先是心态要好、要对。你总把自己想得如何如何老并常常倚老卖老,那一定会老的很快。你知道,我们从事声乐演唱、声乐教学的人,要想“永葆歌唱青春”就必须“曲不离口”,我是无论教学、理论研究多忙,都不会放弃舞台实践,我认为这是为人师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让我感到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我常说的那句话:一个人如果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最幸福的。

何:这次,您以浑厚深沉、充满魅力的男中音的歌声,完美演绎了聂耳的《大路歌》《卖报歌》《码头工人歌》《毕业歌》四首经典作品。您的《大路歌》唱得有声有型,那种由远而近的镜头拉伸感和声音的立体感结合在一起,把这首只有九度音域的声乐作品演唱得酣畅淋漓,实可谓中国的《伏尔加船夫曲》;您演唱的《码头工人歌》,画面感清晰,将旧社会码头装卸工的苦难与抗争表现得鲜活生动,令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你和王一雯小朋友的《卖报歌》处理的相得益彰,没有任何突兀感。《毕业歌》我最早听到的是刘秉义老师演唱的,听您演唱这首作品真的会让所有有大学毕业经历的人产生极大的联想与共鸣。

马:这次思政课活动要感谢玉溪师院美术学院的郭巍教授、院长赵芳教授和玉溪师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时遂营院长,是画家的作品给了我诠释聂耳声乐作品新的直观感受。大家知道,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专业水准不仅仅在云南,就是在全国也是响当当的。音乐和美术是姊妹艺术关系,所以我觉得应该“常来常往、相互影响,共同携手、继往开来”。这次活动源于郭巍教授的四幅聂耳歌曲主题的画作,由于这四幅作品,我去拜见了郭巍教授和院长赵芳教授,他们做人、做艺方面等很多方面都让我学到了很多。就像郭巍教授不愿意人们称他为大师一样,我们年长者都没必要端着“专家”的架子,而是要在永远的学习和不断为国家贡献中唱完人生终曲。我百分之百地认同郭巍教授的创作灵感是因为有了对聂耳作品的前置印象,在创作过程中,力求通过绘画语言精准捕捉聂耳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内涵。用传统与当代的绘画技法,实现了画作中人物群像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将聂耳作品中寓意强烈的现实性进行艺术化处理的说法。继承聂耳的传统,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指向,作为玉溪或云南的美术家,他们立足本土,传承国歌精神、向国歌致敬,为人民而创作。时遂营教授是聂耳研究专家,他对聂耳“为国而歌”的定义,成为了我们中国艺术家永远追寻的目标。

何:您对聂耳和他的作品充满了敬意,由此产生了深入研究聂耳的想法?

马:是的。聂耳是云南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中国音乐的一块丰碑。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有责任让年轻人真正理解聂耳音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在我看来,演唱聂耳的声乐作品没有激情不行,但只有激情万万不行;演唱聂耳的声乐作品没有声乐技术不行,但只有声乐发声技术万万不行。

何:是的。在您的演唱中,将技术作为手段,将激情溶于技术。听得出来,您的声音技术、内在激情、丰沛的表现力、深厚的艺术感染力是年轻歌者要努力学习的。有些人有声音没激情,或是没技术。有些人有技术,但是没有激情、滥用声音,从而破坏了声乐作品的完整性。马老师,您在诠释作品把握的“度”的方面,应该说是非常高端的。

马:什么是好的歌唱技术方法?在我看来,那种听不出技术方法的技术方法是最高段位的技术方法。我们的思政教育亦是如此。在我看来,思政课不能随便把几个演唱、演奏节目凑在一起。然后冠上一个“思政”的头衔,好像还可以根据需要可以随时更换一个头衔。思政教育和所有的教育一样,是实实在在的、内涵的,绝不是将“思政”生拉硬拽到某个活动贴个标签而已。

何:是的。本次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艺术水准和理论水准的高端,其形式的创新,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活动以艺术形式活化红色资源,让聂耳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打破传统思政课说教模式,通过艺术的情感共鸣实现思想引领。“这才是年轻人喜欢的思政课。”一位00后学生在采访中表示。同时,活动为高校学科建设和办学提供了新的范式,展示了艺术与思政教育的无限可能。通过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马:深谢你对本次活动的高度评价。深谢玉溪师院美术学院的郭巍教授、院长赵芳教授,以及美术学院的海报设计程希楠等为活动付出努力的老师!深谢音乐学院范晓晶院长和女高音歌唱家任丹博士!深谢云南艺术学院钢琴家张文博士!深谢玉溪市第一小学的王一雯小朋友!最后,深谢本次活动的鼎力支持者玉溪师范学院的校领导集体!

何:在去昆明机场的路上,您的独唱以及任丹博士演唱的《铁蹄下的歌女》《新的女性》,还有您和王一雯小朋友演唱的《卖报歌》一直在耳边萦绕。思政课在全场齐唱《义勇军进行曲》中庄严开始,最后在您的带领下,全体师生共同高唱《毕业歌》结束……这种精心设计的仪式流程,正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象征。

马:聂耳逝世于1935年,这场九十分钟的活动,完成了九十年的精神接力,线上线下观看人次突破三千,创造了学校文化、思政活动的新纪录。当画笔对话音符,当艺术遇见思政,学校教育的奇迹就这样在中国云南的玉溪师范学院发生了。

歌唱家马金泉教授

国画家郭巍教授

女高音任丹博士

时遂营院长、赵芳院长、郭巍教授、范晓晶院长

马金泉教授和王一雯小朋友

玉溪市委宣传部、文联、玉溪师范学院领导与思政课出场者合影

文:何静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条:【感动玉师•杏坛耕耘】跨越五亿年的对话:记玉溪师范学院陈爱林教授与古生物化石的不解之缘 下一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 企业微信号

  • 学校公众号

  • 学校视频号

  • 事业单位
  • 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