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玉溪日报》:追寻艺术创作的精神魂脉—— 访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郭巍
信息来源:人事处 作者:肖海珍 时间:2020-12-04 11:16 阅读次数: 发布:教师风采

编者按: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披荆斩棘,坐落在聂耳故乡的玉溪师范学院走过了不惑之年,现如今形成了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发展的趋势,成为全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建设单位。而成立于1985年的美术学院(前身为艺术系)更是成绩骄人,2001年开展本科教育,在师范学院57个本科专业中跻身前列,美术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云南省重点学科、云南省一流学科和云南省特色专业、云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学校美育研究基地先进单位、云南省一流专业学科建设点;学院打造的“湄公河次区域文化艺术传习实验中心”成为云南省高校教学示范中心;工笔重彩、绝版木刻成为云南省高校精品课程。学院在区域美术教育行业中达国内一流水平。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这样说:“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怀揣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敬畏之心,通过有情感、有温度、有底蕴的作品呈现,彰显着一个时代的艺术之美、崇高之美,把追求艺术尽美与人格至善的生命能量,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情怀,守护着莘莘学子的性灵之光、人伦真纯。

本期关注,我们对话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郭巍,以他36年潜心美术创作和教学的历程,讲述其成长为云南高校教学名师、云岭名师的艺术探索与思想感悟,发掘其极富现代感的高原情怀与唯美表达,梳理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境界及“春蚕”“蜡炬”般的至美旅程。


冬日的玉溪,阳光和煦,依然温暖。在美术学院423号的名师工作室里,我们见到了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郭巍教授。这次采访,预约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郭院长在忙师范专业认证一事。

郭院长先后获得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人才奖、云南省文学艺术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华发披肩、精神矍铄的郭巍气质清冷而特立独行,但说起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史,仍能感受到他扎根玉溪师范学院36年来从未褪色的热忱与活力。

在美术学院一楼展厅,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米开朗琪罗最著名的雕像摩西伫立正中,左右两边过道里则是学院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复制的敦煌壁画艺术精品和麦积山石窟造像雕塑高品质仿真品。这个博物馆是郭教授用20多年时间精心打造的艺术殿堂,通过情景式教学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36年间,他就是以这样的执着和真诚,默默守护着神圣的艺术殿堂。

潜心教学沉淀专业

记者:扎根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36年,潜心美术创作和教学,您的艺术生涯与美术学院紧紧联系在一起,能跟我们谈谈您从事教学到现在,学院的发展情况吗?

郭巍:1978年,玉溪师范专科班成立。1983年,玉溪师范专科班改建为玉溪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玉溪师范专科学校成立艺术系,属三年制专科,就是现在美术学院的前身。1985年7月,我刚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本可以留在昆明工作,但母亲让我到她所在的学校工作(母亲在玉溪师范专科学校工作)。当时学校条件非常艰苦,一个系仅有3名教师,有一个不到100平方米的大房间。星期一、二上文化课,星期三、四、五上专业课,桌子移到两边,支上画架,就是美术教室。

从1985年至1995年,艺术系重点完成了学科规划、人才培养两项任务。1995年至2000年,艺术系增加了音乐专业和工艺美术专业,一个专业3个班,从专业设置到队伍建设有了较快发展。2000年,在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玉溪师范学校、玉溪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合并的基础上建立玉溪师范学院,2001年美术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美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在前期沉淀的基础上开始厚积薄发。

记者:玉溪师范学院专科升为本科后,给您的教学和研究带来哪些影响?

郭巍:作为高校,学科、专业、人才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专升本后,美术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教学科研、组织管理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走到省内同类学科前列。美术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云南省一流专业、云南省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云南省硕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美术学院53名教师中,有教授11人(二级教授3人)、副教授12人,云南省教学名师3人、文化名家2人,硕士生导师7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人。

我最不愿看到的事情是,如果一个年轻老师来到一个学院、一个部门,干了几年,没任何发展,作为一个长辈、一个领导,我将会十分愧疚。学科实力要强,得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批教师要有专业理想、要有发展规划、要有奋斗目标。管理最好的状态就是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管理和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有了师资队伍,我让他们在所学专业上有成长、有提升,以名师、学术带头人为引领,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参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改项目,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工笔重彩和绝版木刻两个云南省高校精品课程,就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并融入课程后带动起来的。

美术学院更像一个“家”,在这里,没人会斤斤计较,没人会有时间对别人品头论足,大家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里,我们争取将学院的4个专业(美术学、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打造成省一流专业。

向经典学习 向传统致敬

记者: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如何用美育来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培育具有大爱之心、崇德尚艺的美术人才?

郭巍:20年前,我参与了中国壁画的临摹,发现美术课程如果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会大幅提升课程质量。我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艺术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是文化的积淀和结晶。美术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中国画、版画、油画、雕刻的学习,如果能开展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就能潜移默化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2018年,学院收藏了麦积山石窟造像雕塑高品质仿真品20多件,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复制了敦煌壁画艺术精品20余幅,收集了一批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日本二玄社复制的中国历代绘画作品。20年间,但凡是有利于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石刻、木雕,我都尽收囊中。目前美术学院有珍藏的绘画作品200多件,雕塑作品100多件。学生们可以尽情地在艺术大厅临摹古代绘画技法,提高审美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前提是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要向经典学习,向传统致敬,才有学习的信心,要知道我从哪里来,要知道我要如何做,最后才是如何传承。

记者:在美术学院多年来,您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的管理之中,作为美院院长,您如何平衡专业研究与学院管理?

郭巍:美术学院院长,首先是一个学者,只有通过对专业的了解研究,才有好的想法,才能做好管理。如果仅仅是一个行政管理者,对专业要有很好的把握是困难的。

我本科教育学习的是西洋画,从教以后,一直在做将西方的观念和技法融入中国画上,既体现中国画的意境,也在色彩、造型上进行创新,在绘画风格上师承传统,并与时代相融合。先后出版了《流光清韵》《书法技法》《重彩画技法与表现》《云南南传上座部佛寺壁画研究》等专著;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云南南传上座部佛寺壁画研究”等多项部级项目,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全省美展,5件作品获国家级奖项,17件作品获省部级奖项。

能为学院服务是我的幸运

记者:在少数民族文化和湄公河次区域文化艺术方面,美术学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有着怎样的交流和成果?

郭巍:美术学院在校内建有两大研究实验基地和一个技术中心:湄公河次区域文化艺术创研实践基地、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艺术传习实验中心、云南省民族美术与设计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和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这些平台进一步提升学术研究层次和水平,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条件。同时与省内外高校、东南亚相邻各国广泛开展学术、文化交流合作,实现高校对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及工艺的传承,在国内同类学科中较有特色,为高校如何助力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记者:在美术学院工作多年,亲身体验过环境的艰苦,也有机会离开,为什么仍然选择坚守?假如给您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您会继续坚守在美术学院吗?

郭巍:要做好一件事,辛苦是必然的。你做的事被社会认可了,你的研究成果被大家接受了,这才是有价值的。不经过挫折、失败,不经过反复地尝试与探索,是不可能将事情做好的,而这一过程,必然是辛苦的,也是值得的。

我的确有很多离开的机会,但玉溪师范学院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我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不舍的情怀,不想走的原因,还是想回报学院对我的认可。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加,我得到了很多荣誉,但无论我走多远,一定不会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我所取得的成绩是从哪里来的。我总要为学校做点事,新老师慢慢多起来了,我有义务带好他们,让他们走得更远。

回望过程,虽然辛苦,但期间的探索也乐趣无穷,探索出了成果,内心是高兴的。在美术的艺术殿堂,我坚守内心的志趣,坚守一份笃定安稳,回归到文化起点,审读自己的心灵,才能使自己走得更深远。如果再让我选择,我也会坚守云南、坚守玉溪师范学院,致力于把云南元素打造成艺术创作的精神魂脉。

丹青一片故乡情

“我的创作都是以云南、玉溪的文化、民族、植被为主体,一个地域需要一个有冲击力的艺术展现形式,我是云南人、玉溪人,我需要把这个地域中独特的事物通过画笔展现出来。”从教36年来,郭巍教授把最美好的时光和最旺盛的精力都播撒在玉溪这片热土上,在艺术创作、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教学中,郭巍承担了素描、色彩、油画、工笔重彩、花鸟、传统重彩壁画、白描、线描写生和传统工笔重彩临摹等课程,培养了千余名学生,用他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科学构建了集师范专业知识构成、艺术审美理论和美术创作能力形成、审美人格养成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学科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专业课程,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

在艺术创作中,郭巍始终用一种虔诚之心对自然进行观照和体悟,在静观中感受大自然强劲的生命活力与伟力。“纵使是极度欢腾喧闹的场面,在其笔下也是排除嘈杂的。”业内人士这样评价郭巍的作品。“艺术家只有回归自然,回归质朴、单纯的童真,回归到文化起点,审读自己的心灵,才能使自己走得更远。”郭巍说。

对艺术高峰孜孜不倦的追求,让郭巍在艺术之路上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他屡获殊荣,如今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两次获云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被评为云南省云岭教学名师、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玉溪市优秀教师,被云南省教育厅授予“云南高校郭巍名师工作室”、云南省高校精品课程《工笔重彩》主持人,现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鼓舞。”郭巍说。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乐教敬业,不仅具备了过硬的专业水平,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还严谨治学、大胆创新、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潜力和专长,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礼记·学记》说:“亲其师,信其道。”郭巍以其个人素养和人格魅力,致力于完善学生的学识和人格,在生活和学习上真正关心爱护,在专业能力上引领培养,赢得了师生们的信赖和爱戴。

打造艺术博物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北魏的秀骨清俊、隋唐的丰满细腻、宋代的写实淡雅……这些五彩斑斓、名满天下的高品质仿真艺术珍品,如今陈列在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大楼里,为让美术学院学生能亲历美、感受美,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致力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精心打造了占地1.86万平方米的艺术博物馆,如今收藏有200件历代名家绘画作品、100余件不同时代的雕塑作品。

美术学院现有美术学、环境艺术、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4个专业,学院以教学和科研为学科之本,以追求品质和精品意识为发展理念。学院稳步推进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艺术博物馆,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创举。美术教学注重情境,讲求身临其境。为将文物“活”起来、“用”起来,美术学院精心设计,计划利用5年时间,在中国美术史的框架下,将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打造成博物馆式教学基地和艺术传承基地,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与鉴别力,为学生近距离地解读和临摹古代艺术家作品,搭建学习平台。

如今,美术学院先后与西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生作品获国家级奖项12项、省级奖项272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5%以上,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下得去、立得住、肯吃苦、乐奉献”的优秀艺术人才。美术学院也成为云南省美术学科、设计学科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力量。

《玉溪日报》记者 陆合春

上一条:美术学院赵芳教授参加“圆梦工程”文艺培训指导志愿服务行动 下一条:“讲好玉师故事 助推申硕工作”(第四期)——科研育人

  • 企业微信号

  • 学校公众号

  • 事业单位
  • 网警